第04: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6月11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思白米粽
  ■陈茂生

  粽子好吃粽难包。“粽子好吃”是指糯米与赤豆或肥肉、咸蛋黄“杂拌”的那份“无敌”口感;“包粽子”则是公认的技术活,每年端午总会在传承非遗名义下组织些年轻人包粽子。结果不是米洒了,就是叶散了……嬉笑过后,自有中年女性“专业选手”上场,三下五除二就“成了”……然后大快朵颐。

  近些年,有些奇思妙想的“网红粽”,通常一阵“蓬头”后销声匿迹,说起来最思念还是白米粽。

  蜗居年代,环境逼仄人际关系也近。谁家包了馄饨、煮了生日面,对门邻居就能享点口福。端午节更是粽子的“嘉年华”,听到楼梯“通、通”的脚步声,就有邻居送来几个“小脚粽”,家里又回赠几个“枕头粽”,在“噶客气做啥啦”的喧闹中棕香氤氲,这与当下网上“红包”发来发去一个意思。彼时经济拮据,所谓“肉粽”的肉就如一块“小橡皮”,哪有如今那般丰满肥硕;“豆沙粽”要咬两口后,才会感知赤豆的绵软香甜;所以“白米粽”最实惠也最流行,个头小但精致典雅、通体纯白清爽,若镶嵌几颗深褐的赤豆就更有点抽象艺术的味道。能“空口白吃”,当然蘸糖更好,但好像没有蘸盐或酱油的,能成那时生活印记的还有这句“一身洁白年年煎熬”,很有点意味。

  记得二层阁上住着能包一手好粽子的绍兴“阿二嫂”,每到四月中旬就托人从绍兴乡下捎来粽叶、糯米。见她一片片清洗浸泡在木盆里的粽叶、用“钢精锅”一遍遍淘洗糯米,就知端午节到了。周遭的大人小孩通常闻着楼道里的粽叶清香,看粮管所“端午节每人增加一斤糯米定量”的通知,少数关系“铁”的已经尝过她包的既紧实又有嚼劲的白米粽。据说她浸泡糯米时在水里放有少许“豆壳灰”,煮出来的粽子色泽碧绿,吃了清凉解毒,夏天不易生痱子。不过,同学阿二私下里嘀咕“那盆是我晚上洗脚的……”

  据说公元前340年阴历五月五日,大夫屈原在楚将亡国之时抱石自沉汩罗江。人们为阻鱼虾吞噬其身,就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渐成祭奠礼仪,也就有了最早的粽子“筒粽”。再以后有人说得到“三闾大夫屈原托梦”:祭祀之物皆被江中蛟龙偷食劫掠,可用艾叶包住、五色丝线捆扎,因蛟龙惧两物。于是便以“菰叶裹黍”世代相传遂成传统端午食品,至元、明时粽子里才有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故“白米粽”乃当之无愧的“粽祖宗”。

  传统并不一定守旧。千年过后,粽子在现代社会中位置不容小觑。游历江南各古镇老街,总有几位大妈悠然端坐一隅不紧不慢地包着粽子,顾客就在不足一米处,所以绝无造假或减料。气场更强的是粽子店的柜台边一溜5、6位中年妇人,一手持粽叶一手放糯米再加蛋黄、肥肉或豆沙……一个个号称“祖传数代”的“张大妈”“李大妈”粽子就此出笼,更绝的是她们还能在分秒间除去粽叶,只惜少有白米粽。

  算起来,与“粽子”口味相近的是“八宝饭”。而八宝饭是众人筷子调羹的“集体舞”,粽子是文雅安静的“个人秀”。当然也有一面赶路一面咀嚼袋子里的剥皮粽,虽与传统有点远,但也是粽子数千年不衰的根源。

  平淡为本的“白米粽”,应是粽子家族中最符合健康饮食标准的了。蓦然间,面前似还有一小碟白糖一碗豆浆又听一句“趁热沾糖吃”,眼前奶奶笑靥依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媒体搜索
   第04版:副刊
“梦想成真”画虹口
《事事旺旺》
篆刻
父亲不关心我课堂学习
岁月芳华结硕果
百川归海
最思白米粽
金银花
虹口报副刊04最思白米粽 2018-06-11 2 2018年06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