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8月09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间“天堂”
  ■陈釭

  驰名世界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两句与阅读有关的名言,一句是“人类发明的种种工具中,唯书本为大”,另一句是“我一直在暗暗地想,天堂的模样大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国,早在周代就出现了图书馆雏形,当时叫“盟府”,用以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史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所谓“守藏室”,即藏书处,“史”,即专司管理的官职,据此,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国家图书馆馆长之宗师,其学问非高深莫测才怪。不过,国人正式使用“图书馆”一词,始于“江南图书馆”。江南图书馆修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不仅最先使用“图书馆”称谓,也首度将藏书面向公众,开我国现代“图书馆”风气之先。民国初期,鲁迅先生任职教育部,参与了北京多所图书馆创建工作,并亲莅京师通俗图书馆开馆典礼,当时的京师各图书馆被蔡元培称作“失学者天堂”。

  因职业和家风使然,家父藏书数万册,我童年时便置身书堆,成家立业后又渐渐“开垦”出自己的小书房,可是,出于检索资料和扩大阅读面需要,无论在人生哪个阶段,常常像被磁石吸引着似的往图书馆跑。记得文革刚结束那阵子,参加首次高考入学住校,班主任看我除勤修课业外对去图书馆饶有兴致,就把彼时很紧俏(每个班级仅一张)的借书卡郑重其事地交到我手里,正合吾意,于是,每星期乘车去一次坐落在陕西南路上的卢湾图书馆,阅书、借书、抄书、还书,仿佛真的捷足先登步入了“天堂”,度过欣欣时光。毕业后最初几年在虹口教书,常去乍浦路上的虹口图书馆,有时也去毗邻虹口不远的天目东路老北站对面的闸北图书馆,每次去图书馆,精神和知识上充实良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安家长宁区,工作也随之调到长宁,长宁图书馆继而成为频繁拜访之处,偶尔也去

  上海图书馆。

  话喻图书馆为“天堂”,毕竟是人间“天堂”,现实中的图书馆总是接地气的。几十年前的图书馆因受种种条件制约,书籍门类、数量及场馆设施固然无法与现在比,却在那文化复苏的年代盈盈赐惠于我,当感恩不尽。如今之图书馆面貌焕然,何止宽敞明亮藏书宏富,且不说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这样的“大咖”,即便是区级图书馆,亦动辄馆舍面积上万平米,藏书几十万册,报刊杂志逾千种,设座几百席,拥有不同门类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展览厅、影视播放室十余间。各图书馆间联网结盟,纸质图书与数字资源优势互彰,提供借、阅、查、观、听全方位服务,读者一证办妥诸馆畅通,尽可浸润于人在书中、书在人间的浓郁书香氛围里。有的图书馆还辟有24小时开放的自助阅览区,以满足超级“书虫”的需求。

  都市芸芸众生周围“天堂”匀布,确是件大幸事,尤其是读者年龄、职业、学历涵盖各层次,外来务工者和他们的孩子也成为这里的常客,只是眼下还稍存缺憾:一是图书馆某些条例略偏严苛,把出版廿年以上的书籍统统划归“馆藏”束之高阁,哪怕很普通,发行量颇大的文学书、工具书也隔绝于一般读者,“天堂”似乎被掐断了文脉;二是时见不文明者将公共文化“天堂”视作个人享受“包房”,或占位昏睡孵空调,或手游网娱无节制,个别人甚至歪倚斜躺当众脱鞋抠痒,尽管是少数,但对标博尔赫斯理想中的“天堂”,未免不太相称。随着都市发展和人们素养的提高,期待咱身边的人间“天堂”更完善,更美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媒体搜索
   第04版:副刊
为了先锋的实验
生活真的很美好
剪纸
泸沽湖
人间“天堂”
参观巨港郑和清真寺
虹口报副刊04人间“天堂” 2018-08-09 2 2018年08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