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专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2月22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外滩曾有个“三元宫”

  ■朱亚夫

  在上海市区,原有一所规模不小的道观,名曰三元宫。地处虹口塘沽路(原名文惠廉路、文监师路、蓬路等)中段,吴淞路与乍浦路之间。笔者原在比邻它的上海浦江电表厂工作,故于它比较熟悉。

  三元宫属于道教宫观,全国多地有三元宫,以广州的越秀山南麓的三元宫最为著名。其整体布局是: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东西连接钟、鼓楼,殿后为老君殿;两侧有甬道、自南而北,东为旧祖堂、斋堂、客堂、吕祖殿,西有钵堂、新祖堂等建筑。主建筑为三元殿,供奉上元、中元、下元大帝,以应上天瑞气。三元大帝相传原为中华民族的祖宗,是尧、舜、禹三位大帝,三位分别被称作上元、中元和下元大帝,看来年代越久远的地位越高,他们的生日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民间称作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据史载,塘沽路上的三元宫为来沪的广东人所建。上海开埠后,上海北外滩地区聚居了许多旅沪的广东人,广东小吃、广东人小学、广式石库门等相继涌入,于是广式的道观三元宫也应运而生。近代著名作家吴趼人(1866-1910),广东南海人,18岁来到上海谋生,长期居于三元宫近旁的乍浦路多寿里,成名后他与同乡在武昌路同德里创办广志小学,专授旅沪粤人子弟,还被公推为主持。他在其名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多次写到三元宫。比如第三十四回《蓬荜中喜蓬贤女子市井上结识老书生》,写到主人公和端甫从虹口青云里(今乍浦路、天潼路口)出来,要往离此不远的三元宫拜访落泊书生蔡侣笙,书中对三元宫有这样描写:“走到了三元宫,进了大门,却是一条甬道,四面空场,没有什么测字。再走到庙里面,廊下摆了一个测字摊。旁边墙上,贴了一张红纸条,写着‘蔡侣笙论字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描写的是1884-1904年清末社会的情景,可见三元宫那时还地处闹市,有大门、甬道、庙里,颇具规模。

  在虹口区档案局编的《虹口》图片集中,有两张关于三元宫的图片:一张是1918年民国初期的虹口地图,塘沽路上紧邻日本人俱乐部的三元宫赫然在册;一张是当时拍的照片,宫殿式的三元宫门前人来人往,香火正旺。

  解放前后三元宫的模样,著名作家任溶溶在《我生在虹口》一文,有所披露:我出生在上海虹口区闵行路,我父亲是广东人。过去虹口这一地段住着很多广东人,简直可以说是广东人集中的一个地段。也在这个地段里,我记得还有一座广东人的庙,叫三元宫,它是在武昌路还是在塘沽路,我记不清了。初一十五和节日那里很热闹,我小时候常跟大人进去。庙里有许多牌匾,听说有一块牌匾落下来还砸了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进入上海浦江电表厂,办公室在二楼,从窗口可清楚地观望到比邻的三元宫飞檐翘角的屋脊,花格栏栅的门窗,其部分地方已划为武昌路小学的篮球场,业余时间我们团员青年曾商借在此进行过篮球比赛。那时临塘沽路街面已新建起5层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工房,进出三元宫要靠旁边的一条小弄堂。我曾经逛进去看过,神像已不翼而飞,这里成一个街道工厂所在地。

  1994年,塘沽路建30层高的东泰大厦,于是这里一切历史遗迹,荡然无存。不过在上海浦东高科西路和松江广富林还有别样的三元宫遗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媒体搜索·防疫知识
   第04版:专版·副刊
别具一格的异皮汤圆
图片新闻
北外滩曾有个“三元宫”
乘风破浪
蔡元培与澄衷蒙学堂
虹口报专版·副刊04北外滩曾有个“三元宫” 2021-02-22 2 2021年02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