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2月09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梁村到山阴路
  梁晓

  ☞老一辈儿

  虽然我对生父的记忆为零,但因为妈和妈妈是南通人,因此我在习惯中,总是把南通当作自己的老家。

  南通是上海的近邻,因此我多次去过南通。最早一次去南通,是和妈一起带着才三个月的妹妹回南通看望外公外婆的。回南通,大多是乘晚上十点的船从十六铺码头出发,这船出了吴淞口,就离开了熙熙攘攘、灯火辉煌的夜上海,在夜幕和渔火中斜着横渡长江。第二天清晨五点,只要在晨曦中看到远近排列在江边的上狼山等五座山,我就知道到了南通。

  南通,在南通话里也叫通州,是苏南通向苏北的大门。当时的南通还没有这么现代化,从上海到了南通,就好像从城里到了乡下。从天生港码头进城,坐的是农民推的独轮车。那轮子好像也是木头的,一路上只听到那轮子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在南通,外公外婆住的地方,原来叫东南城脚,是南通的老城墙。解放后,老城被拆除,沿着老城墙,造起了环城路,外公外婆住的那一带,就成了环城东路。外婆家是沿街的平房,这平房有前后两部分,由院墙隔开,有门洞相通。外公外婆住在前院,大舅舅一家住在后院。前院比较大,种着蚕豆等素菜,还有一个葡萄架。外公外婆住堂屋和厢房。厢房因为也用作睡房,所以地上铺了些木板,但堂屋的地面,并没有铺装,只是一般的泥土地面。在南通,质量较好的民房,房顶的檩条上先铺上一层青砖,在砖上才铺上瓦。不过外公家里瓦是直接铺在檩条上的。外公的家里没有自来水,在屋檐下还放着一口缸,用来接房顶上流下来的雨水,雨水烧开了,可以直接当作饮用水,不需要像买来的河水一样,先要用明矾淀清。堂屋和厢房外,还有一间小灶房,灶里烧的是向农民买来的秸秆,比如稻草、棉花秆和豆秆等,烧饭用的是大铁锅,只是不用风箱。大锅烧出来的饭特别香,特别是那锅巴,每次吃完饭,都铲下放在篮子里挂在葡萄架上,留到第二天早上烧泡饭过“草鞋底”,“草鞋底”是南通的一种烧饼,做成菱形,看似鞋底,因而得名。到了南通,我最喜欢的事,就是钻到外婆的灶台边帮她烧火做饭。

  外婆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抽个水烟,她有一个精致的水烟壶,那水烟的气味,和爸爸离不开的香烟味道完全不同,有一种淡淡清香。抽水烟要把草纸捻成香柱,那已经着过火的香柱头是焦黑的,外婆只要用口轻轻一吹,就会重新燃起火头,把火头按在水烟壶上,用口去吸水烟,水烟壶就会发出呼噜噜的响声,我喜欢看外婆吸水烟,闻那股水烟味,帮外婆把草纸捻成香柱。但把那焦黑的香柱头重新吹出火来很难,我一直到把腮帮子吹麻了也没有学会。

  外公不抽水烟,他喜欢坐在饭桌边上,用扑克牌一个人静静玩他的连牌游戏。

  外公生于一八八七年,曾经做过前清南通狼山镇的差弁。他本姓顾,后来过继给王家为子。以后外公不当兵了,一九一七年去南通城里的陈福记电灯承装店当了店员,妈就是在这一年出生的。外公在陈福记干了十八年,后转入通明电器公司做外勤业务员,也叫“跑街”,一直干到一九五三年退休。外婆比外公大几岁,是南通骑岸镇人,十几岁时就嫁给了外公,他们一共生了七个孩子。除了大姨妈、妈和妈妈外,还为我生了四个舅舅。可惜一个舅舅在十八岁的时染上了霍乱,不治身亡,另一个舅舅三岁时得了肺炎去世,所以最后只剩下大舅舅和二舅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生活服务
   第04版:副刊
走到南京路
微距
慢时光
《书意日新》
从梁村到山阴路
《墨》
广告
虹口报副刊04从梁村到山阴路 2017-02-09 2 2017年02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