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的环境、节奏舒缓的音乐、弥漫着淡淡香味的空气、绿意盎然的盆景植物……如果不是门头上醒目的公共厕所标牌,记者差点以为自己进错了地方。最近,不少市民也屡屡出现这种“错觉”,“厕所革命”所带来的变化,正悄悄改变着人们对公厕的认知。
作为老城区,本区不少公厕功能设施老化,小修小补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通过整体改造进行提升。
记者了解到,按照“高标准管理,高水平发展,高品质生活”的要求,本区正在逐步对辖区内86座环卫公厕进行修缮改造,在去年成功完成10座公厕的大修后,今年又对4所位于高密度住宅小区的公厕进行了升级改造,包括武进路577号、昆山花园路23号、场中路570号和巴林路60弄4座公厕,在改头换面中还增添了不少人性化的细节设置,为市民的出行生活带来方便,不断提升公共厕所的管理服务水平。
人性化改造获赞誉
在改造一新的巴林路60弄公厕门口,记者遇到了带小儿子来上厕所的季女士。对于家有两个儿子的季女士来说,带孩子进公厕已不是头一遭了,但碰到有第三卫生间的公厕还是头一遭。
季女士告诉记者:“第三卫生间里有婴儿打理台,可以短时间安放婴儿,还可以在给婴儿换尿布时使用,以前只在宜家用过这种厕所。”原来,季女士就住在附近的巴林小区,每次接送上幼儿园的大儿子时都会路过这里,见惯了公厕老旧的样子,对其改造后的变化很是欣喜。
而在武进路577号公厕,改造前的公厕入口狭小,地面与人行道的高度相差太大,导致轮椅无法进入。如今,公厕入口新开了一扇大门,并增加了残疾人坡道,使入口平坡与人行道无障碍对接,而且在建筑死角处增添了绿化。此外,厕所的外立面采用了灰色铝塑板装饰,与周边建筑相当协调。
据介绍,这4座改造后的公厕还都设有附带香氛功能的新风系统,以增加空气的流动性,减少室内异味。同时,设有可帮助市民选择蹲(坐)式便器的小标识、背景音响、寻求帮助的呼叫按钮等辅助功能。
精细化管理保长效
公厕改造后,内、外部设施条件变好了,公厕的保洁管理工作做得如何呢?在昆山花园路23号公厕,记者见到了身影忙碌的保洁员郭阿姨。搀扶一位老人走进厕所之后,郭阿姨又拿起拖把将地面上的水擦干,不一会儿,她又开始忙着准备厕纸……
设施增多了,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但郭阿姨比以前干得更起劲了。谈及原因,郭阿姨笑着说:“其实也没啥,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何况这里干净无味,干活时心情也好。”
据了解,为实现公厕维护常态长效规范管理,提高公厕管理水平,区环卫部门不仅提高了对保洁公司的管理标准,而且每日都会派专人进行不定时的巡回检查。与此同时,区绿化市容局根据“高标准管理,高水平发展,高品质生活”的要求,专门制定了《虹口区环卫公共厕所管理保洁作业规范标准》,确保辖区内公厕的保洁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区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共厕所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城市文明程度的试金石,更是体现人文关怀和城市精神的基础服务设施。今后,区环卫部门将继续把公共厕所改造提升工作作为服务群众的“民心工程”来抓,不断提高公共厕所的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维护和管理水平,力争为市民提供更舒适、更整洁、更宜人的生活环境。
记者手记
早在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抓“厕所革命”是提升旅游业品质的务实之举。两年多来,“厕所革命”逐步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普遍欢迎。“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仅关系到旅游环境的改善,同样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
“红色资源”丰富的虹口,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改造后的公厕不仅给游客们留下了美好印象,也让广大市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切实改善,位于多伦路文化街的一个公厕,更是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市民最满意公厕,并入选上海“最美旅游厕所”。但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也听到有市民反映说,部分改造后的公厕蹲位较之前减少了,排队等待的时间有所增加。如何解决市民反映的这些问题,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惟有更多从市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出发,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才能真正把好事办细办实办到位,最终办到老百姓的心窝子里去。只要一件小事接着一件小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能积小胜为大胜,进而在诸如“厕所革命”的众多努力中,不断提高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