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第十六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言集粹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第十六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言集粹
  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虹口区文化局、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或承办

  前言

  虹口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拥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本区正在打造的四川北路红色生态示范区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这片面积近2平方公里的区域中,拥有红色文化遗址旧址57处,是上海和虹口文化遗址旧址最多的区域之一。

  既有海派基因,又有红色底蕴。因此,虹口值得深挖和研究的文化资源丰厚富足,开发和研究工作本身也意义深远。日前,第十六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虹口区海派文化中心举办,分为主旨演讲和发言交流两大部分,主题为《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远溯博索,论述了“上海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精彩纷呈、发人深思。

  段 勇

  上海大学副校长

  致辞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正是在考虑了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密切关系后提出的。相信各位专家学者通过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对此问题的研究一定有独到观点。

  以上海这座城市命名的上海大学,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自1994年由四所高校合并组建至今,上海大学已走过20多个年头。20多年以来,上海大学自觉地承担起传承、研究、普及、发扬海派文化的重任,希望在座的各位研究海派文化的同仁、专家鼎力襄助,使我们能够共同把海派文化的研究、弘扬与传承工作做得更好。

  吴 强

  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致辞

  研讨会的主题是“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所以我觉得上海大学选择与中共四大纪念馆毗邻的海派文化中心共同举办这次研讨会,是非常巧妙、非常好的选择。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周围约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有57处红色文化遗址旧址,因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这些历史遗存的存在,虹口才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都是虹口人为之骄傲的名片。近年来,虹口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虹口文化的传播弘扬和海派文化的传承发展,积极融入上海党的诞生地挖掘宣传工程,为将虹口打造成红色文化高地不断努力。

  主旨演讲

  近代上海城市集聚功能与红色资源特色

  熊月之

  上海历史学会会长、

  复旦大学教授

  民国时期,上海的工业、金融、贸易和出版等领域占全国比重的50%以上,有的甚至占到70%以上,这是因为上海有异乎寻常的集聚功能。集聚功能的形成有三个方面因素:奇特的中外利益共同体、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的交汇、四个非常规城市运作机制。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创建及其早期活动至少具备以下六个相关系统的支撑:以先进的思想文化为重要内涵的信息传播系统、以工人阶级与激进知识分子为重要成分的社会基础、联系国内国际重要城市的海陆交通系统、发达的邮政通讯系统、具有现代政党社团活动的传统社会组织系统、维持一个政党正常活动的安全系数。

  近代上海正是有了上面三个方面的因素才形成了这六个系统,三个因素、六个系统支撑了上海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海派文化的红色源流

  徐建刚

  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上海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讲两方面,第一是上海红色资源的数量和现状。从调查角度来看,上海的红色资源有三个特点。一是数量多但是相对集中。上海现有革命遗迹约为657处,其中与党直接有关的是456处。二是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民主革命时期。调研发现,党的创建时期和大革命时期,遗址遗迹最丰富,占总数的一半。三是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其中黄浦区有125处、静安区101处、虹口区92处。

  第二是我对海派文化研究的一点建议。首先,革命文化应纳入海派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范畴之中。其次,海派文化的研究不要以1949年为限。最后,希望进一步拓展海派文化研究的方法,目前的研究比较集中于城市的研究,对海派文化与中国革命的关联研究还不够,或者说还没有形成系统。

  一带一路: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机遇与前景

  杨剑龙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上海如何抓住此机遇,加快与加强上海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行动的。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上海应该继续拓展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深度,加快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文明城市的建设脚步。

  第二、上海应该加强建设文化多元创新中心的力度,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合作。

  第三、上海应该加大建设商业文化发展中心的力度,加速打造国际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速度。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必须在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中,抓住历史机遇,推进都市文化建设与发展,让上海早日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文明城市。

  发言交流

  第一阶段:文史荟萃

  《海派:镌刻在中华大树年轮上的印记》

  陈 东 上海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副主任委员、

  上海大学兼职教授

  城市文化自信来源于过去,也来源于当下和未来。对于文化建设,我们应该不忘本来、吸收未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

  《北四川路越界筑路区与进步海派文化策源》

  徐 明 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海派文化中心主任

  北四川路越界筑路区对中国进步文化策源的贡献和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开放多元、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先进思想的传播;二是街巷纵横、建筑密集的城市空间便利了革命活动的开展;三是华洋交错、多头管理的社会环境保障了进步力量的安全;四是舒适便利、优雅宜居的生活环境满足了物质精神的需求。

  正是由于具备了这些因素,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发展、民族革命和工农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文艺发展过程中,北四川路越界筑路区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为中国进步文化的策源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海派

  ”——文化社会学的审视

  》

  李 瑊 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教授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上海独特的文化社会生态与其自身特质结合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和发展的历程,是构成上海近代史华章的重要部分,彰显出上海的顽强斗争的英雄气节和创新进取的城市精神,突显了海派文化的基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对海派文化及城市精神的塑造所起的引领、互动作用。

  《早期党报党刊与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朱少伟 上海市政协委员、浦东作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是海派文化的摇篮,也是现代新闻媒体汇聚的重镇。可以说,党的新闻工作就发端于申城,因为中共中央曾驻沪逾10年,早期的大量党报党刊都在上海创办发行,它们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广泛动员群众,有力地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昔日这些立足于黄浦江畔的早期党报党刊,在生动折射海派文化风格的同时,也使海派文化逐渐融入了红色基因。

  《在实践中创新——对中共上海难民工作的新理解》

  张思宇 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童心 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从1938年至1941年,中共上海地下党在难民收容所中发展党员390余人。中共上海地下党的难民工作的特点之一是十分强调与各宗教团体合作,这使难民工作得以更加顺利地开展;特点之二是注重加强对难民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不仅是指对难民的教育,更包含了对收容所工作人员的教育。

  《日常回归、恋爱难题与革命上海》

  夏佳丽 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丁玲在30年代的作品中展现了女性从家庭出走进入都市上海的三个面向:回归日常的女性面对的最艰难的问题是生存问题,她们一方面沉迷于物欲追逐中,另一方面却也在狭窄逼仄的私人空间中察觉到自己的精神困境;另一些时代女性则完成了“革命加恋爱”这个被动的、艰难的命题中的主动选择;而当时代女性走向革命时,最先面对的则是去性别化的问题,一开始她们往往感到排斥与不适,但随着左翼思潮、性别政治与革命体系的不断磨合,革命组织与革命女性都完成了自我改造的过程。这三个面向即共时性地展现了女性进入上海的多样选择与行为活动,也历史性地呈现出女性思想与上海的红色转型逻辑。

  第二阶段:传承发展

  《呼唤<互联网+中华文明>时代的上海海派文化行动》

  居德华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

  根据对海派文化研究成果的调查,基于知识图谱开发的“海派文化文联网原型系统”,汇集了海派文化的14个方面,包括“海派文学”“海派艺术”“海派建筑”“海派餐饮”等。原型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更详细地了解什么是海派文化,以及海派文化的特色、价值,为海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组织框架和资源基础。

  《大气恢弘、生机蓬勃的开国歌曲和舞曲》

  钱乃荣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满怀希望,整个社会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热情。在那个时代,大批歌颂祖国和人民的意气飞扬、豪迈雄壮的歌曲和热情欢腾的舞曲被创作出来,通过广播和唱片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

  《“一带一路”倡议与海派文化红色基因的思考》

  施蔷生 民进上海市委智库特聘专家、高级经济师

  海派文化的红色基因,除了革命,还有包容与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新时期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的新传承。

  《海派名牌产品概述》

  左旭初 海派近代工业产品与包装博物馆馆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上海地区生产的海派老名牌产品,记载了上海一段辉煌的海派工商业历史,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瑰宝,它见证了上海经济发展的进程,是上海城市发展包括海派民族工业发展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嬗变》

  杨 璐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程雪松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学副教授

  中共一大、二大、四大原址都隐匿在街巷弄堂里,这与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是有关的。在今天的红色文化挖掘中,在旧城摧枯拉朽的改造背景下,这些场地原址或是连同相邻历史风貌街区被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或是单独保留并进入公园绿地的围合中,或是重新选址以新的方式加以纪念,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的选择,都体现出红色纪念形式日渐呈现出来的多样化特征。

  《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具有海派气质的世界一流大学》

  竺 剑 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以城市命名的上海大学将传承创新海派文化作为学校的核心任务之一,而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目标则是打造一个融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全球高端人文学术研究机构,致力于研究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传承、延续、拓宽上海的文脉,成为全球学者向往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

  主持人

  李 坚 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点评发言

  忻 平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

  廖大伟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会议总结

  荣跃民 上海市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致闭幕词

  殷光霁 虹口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局局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影像
   第04版:专版
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虹口报专版04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2017-12-11 2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