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燕丽
近日,区民政局在北外滩街道设立的社区救助顾问“解忧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后,工作室内将有街道救助所及其他条线工作人员常驻办公,为社区低保、低收入、支出型贫困、大重病、残障孤寡等各类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救助政策咨询、心理疏导、个案帮扶、居民调解等民生救助类工作。
救助顾问“全覆盖”
去年10月,本市推行“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区民政局首先在凉城新村街道进行试点,探索设立了26个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点。
区民政局介绍,社区救助顾问制度是以“政府+专业机构+顾问”为服务主体,以“整合+链接+陪伴”为核心,解决困难群众救助帮扶供需对接“最后一公里”问题。其重点在于打造一支专业的救助队伍。在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凉城新村街道组建了由街道救助工作人员、居民区民政干部为核心的救助顾问团队,在街道居民区设立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点,建立完善了“中心——片区——居民区——困难家庭”四级网格联动体系。
前不久,家住凉城四村的殷先生享受到了这样的综合式救助服务。殷先生没有结过婚也无子女,处于自由职业状态,前不久,他不幸查出患了癌症,已看病产生治疗自费近2万元。今年,殷先生即将年满60周岁,但因缴金年限不够无法办理退休,本人现又患大病没有再就业的能力,使其今后的生活也存在困难。一筹莫展的殷先生得到了社区救助顾问给出的建议:申请因病支出型贫困救助,解决部分已经产生的医疗费用;进行低收入身份认定,帮助解决其在低保认定完成前期间发生的部分医疗费用;根据低保政策,落实基本生活补助和医疗救助。
很显然,社区救助顾问机制实现了为困难群众提供综合式咨询和救助服务。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困难和问题,社区救助顾问团队的服务内容不同于以往“一刀切”的直接现金救助,而是因地制宜,为每个家庭量身定制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时,不仅重点关注多重困境、能力不足、机会缺失的困难家庭,还深入社区摸排困难人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对于摸排出的重点困难家庭,积极提供政策引导、资源链接、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长期服务,并定期上门跟踪救助效果。
为民解忧“一扇门”
在推行“社区救助顾问”制度的过程中,区民政局通过梳理发现,社区的救助资源分散在民政、人社、房管、优抚、计生、工会、残联、司法等10多个业务条线,不少社区公益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也有条件提供特色的帮扶资源。
如何整合这些条线和社会帮困资源及信息,帮助困难群众及时知晓、享受到匹配的救助政策?结合市民政局“解忧暖心传党恩”专项行动,区民政局在北外滩街道挂牌设立社区救助顾问“解忧工作室”,实现了不同条线、各类帮困资源“囊括一室”。
“普通居民不一定通晓所有的救助政策,尤其是当个人或家庭陷入困境后,要寻找对应的救助政策显得力不从心。而‘解忧工作室’把相关资源汇聚在一处,可以实现更高效地救助服务。”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接下来,区民政局将以“解忧工作室”为蓝本,进一步推进全区社区救助顾问工作标准化建设。
据悉,为加强社区救助顾问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区民政局编写了《虹口区社区救助顾问工作手册》,梳理15大类救助相关政策,整合约180项政府和社会帮扶资源,并对救助顾问的服务内容、工作流程、政策链接等提供操作指引。
本区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实施以来,区民政局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不断完善体系完备、网络健全、资源整合、条线联动的服务模式。下一步,区民政局将继续强化顾问团队建设,深化救助资金内控监管平台应用,做到精准发放救助资金,及时提供救助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