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于乐寅
周六上午,江湾镇街道阳光家园门口,几位身穿天蓝色短袖的学员,已经早早地来到了教学点等待开课。
今年5月,在虹口区残联的支持下,对接“2021-2022年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江湾镇街道阳光家园在全区首度引进竹丝编非遗培训课程。课程至今已开课18次,受益人次约200人次。
非遗文化注入康复活动
“找一组,放一根,再补一根,挑二压二。”进入课堂,记者看到,教师正在细心地指导学员们编制竹篾。学员们全神贯注地将一根根竹丝穿插在一起,课堂氛围非常融洽。学员小徐的进度很快,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徐患有精神残疾,已经是阳光家园的一名老学员了。“一开始是对传统非遗文化作了解,老师根据每个人的程度,手把手地分别去教。”小徐对竹丝编课程的授课模式和内容表示非常满意。
另一位学员小童告诉记者,在制作竹丝编的过程中可以使他静下心来。“以前可能遇到一些复杂问题会觉得烦躁,不知道怎么解决。现在能够花很长时间精心制作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比较冷静地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近年来,江湾镇街道社区服务办在阳光家园常规康复活动的基础上,尝试课程配送的社会化运作。结合“科创江湾、宜居江湾、文化江湾”建设,探索“非遗助残”的理念,让残疾人可以接触的事物更为多元化,在康复内容上有更多的选择。
今日当学员明日做老师
非遗竹丝编传承人程丽告诉记者,她在2010年的一次工作中第一次接触到了残障人士。在接触过程中她发现,残障人士由于身体残疾的原因在出行方面比较困难,日常通勤会花费很多时间。同时与普通人相比较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程老师想到,既然自己有这门手艺,而竹丝编对于身体素质要求也不高,教会他们不仅可以帮助残障人士多学一门手艺,也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于是,程老师便开设了竹丝编助残的相关课程。没想到的是,课程开设后非常受欢迎,学员也越来越多。
“经过我们十多年的摸索,我觉得我们非遗助残这个事情,最重要的是能够作为载体,让他们走出家门,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增收。”程老师表示,现在的课程中有一些老师就是之前的残疾人学员。在后续课程中,程老师的团队会持续选拔课程中较为优秀的学员,将已经熟练掌握技能的学员发展成教师,以点带面,持续推广非遗文化,加强推进非遗进校园和进社区的相关工作,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残疾人拥有一份额外技能,同时发展他们为非遗教师,也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就业机会。”
江湾镇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金力炜表示,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是提高残疾人家庭生活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江湾旨在依托虹口区首家残疾人非遗实训基地的设立,逐步形成“非遗培训+促就业+创收”的模式,在残疾人中发掘优秀人才,培养为非遗传承人,拓展残疾人康复和就业的新途径。
后续,街道服务办将会与社区、学校和共建单位联动,发挥不同载体优势,建立持久的实训平台,推进非遗助残公益项目。从阳光家园出发,辐射至更多的社区残障人士,让残障人士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有所创收,提升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