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他山之石·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8月12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弄堂里的故事
  ■陈茂生

  “茂源坊”其实只是中央银行下级行员的宿舍,据说职位最高的是一个处长,占了一套住房;其余多是投身抗战的湖、川、闽等地青年才俊;还有些文职军官;可谓“满眼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即便在战争激烈的时期,“中央银行”职员、家属也能享受居家、医疗和教育等优惠福利。邻居间见面必称“×先生”、“×太太”;直到六十年代后期才被“×家姆妈”世俗的称谓替代。那是每到傍晚时分,后门口就会传来一声声闽南口音的呼喊“阿宝,吃饭噢!”残留的布尔乔亚氛围渐渐消散殆尽。

  “茂源坊”弄口大铁门在“大炼钢铁”时被拆走,融化在不知哪里的化铁炉中。每晚摇铃“防火注意安全”的看门老汉只得还乡,老住户还捐点钱送行,听说回乡不久便离世。几十年以后又装起大铁门,统一的水管焊接而成,似乎还是原来的铁门有气派。

  “文革”潮起,这里被抄家的户数越来越多;尤其到“清理阶级队伍”阶段,“茂源坊”一片狼藉,一夜间贴满各式“认罪书”且越来越多,根本来不及看也记不住哪是哪。起初认为是一件出丑的事儿;后来几乎人皆如此,“负罪感”便荡然无存。

  不过也知道那个站在凳子一天一夜挨斗的中年男子,原来是重庆“中美合作所”的气象军官,“文革”后期悄然搬走,也没了下文;还有国民政府的“台湾驻沪办事处”职员,因为“台湾”所以格外注目;再就是一个在军工厂技校教书的语文老师是青年军中尉文书;甚至有美军顾问团翻译、国民政府杭州市长也“大隐”于“茂源坊”中;最让人惊讶的是一户邻居平时沉默寡言,男主人被“揭发”竟然是日本籍,当年为情滞留上海,一段浪漫恋情换来一番严词批判。最严重的事件是弄堂下水道总管里赫然散落十多发子弹,有当过兵的人言之灼灼地说这是美式机枪子弹;随后垃圾箱里竟有一把军用匕首,刀锋雪亮,刀柄刃上刻有“不成功便成仁”字样。那几天整个弄堂紧张的草木皆兵;一阵折腾后也不了了之。说来奇怪,很少有人把“中央银行”拿来做文章。

  与历次运动一样,“文革”中父亲“如履薄冰”一直有惊无险,有一次差点要到弄堂口贴“认罪书”。原来一个造反派小头头措辞严厉地找到父亲,要就年轻时参加“三青团”一事“向革命群众认罪”。父亲一宿没睡在纸上改来改去打好草稿,第二天战战兢兢去问另一个职务高点的造反队头头,那人很有气度地说这点事情不用写了,父亲如释重负。

  当“上山下乡”狂涛席卷时,弄堂中67、68、69届“老三届”初、高中学生全部要去黑、赣、徽、滇等地农村。临走前到平日里走动较多的邻居家告别,称“叫辞”。穿绿色军装的孩子敲开邻居的门,“张家伯伯、李家姆妈,我要走了,请你们照顾我妈妈……”,老人们会说些鼓励的话。“叫辞”那一刻,给人的印象影响终身。

  即便在如火如荼的年月,每到夏夜的傍晚,总有几个“社会青年”聚在一起纳凉,手风琴、小提琴,小号弄在一起,虽然是红色乐曲倒也热闹,其中一位能跟广播电台播放的“红色娘子军”旋律,用小提琴拉满全剧,节拍丝毫不差;另一位唱京剧有板有眼,乍一听以为是收音机播发的全本样板戏。很多年后,其中几个到了香港、美国。不知是否还记得在那些闷热的仲夏夜,有个“小赤佬”缩头缩脑地挤在边上看他们吹拉弹唱,在萧飒的年头里感受一点舒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经济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社区新闻
   第04版:他山之石·副刊
高温拉动避暑药品饮料热销
书法
又是一年七月七
我家有鹅已长成
看望蓝翔
弄堂里的故事
浦东引高端培训提升金融软环境
温州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嘉兴市助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能源医院”把脉节能改造
虹口报他山之石·副刊04弄堂里的故事 2013-08-12 2 2013年08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