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的两年间,由区委宣传部、区科协主办,区图书馆承办的虹口科普讲坛,已面向社区居民、中小学师生、公务员及企事业职工等主要受众群体,举办了128场科普讲座,受益市民达22406人次。
选题新距离近讲座精彩实用
什么叫“物联网云技术”?什么是“3D打印”?这些新兴的概念究竟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听完虹口科普讲坛的专题讲座,听众们对这些问题都有了直观的了解。
“飞机翅膀也可以3D打印,哪能像天方夜谭一样啦!”丁先生退休10多年了,如今他们老夫妻俩成了科普讲坛的“铁杆粉丝”:“没有虹口科普讲坛,阿拉哪能搞得清爽这点东西啊!”
虹口科普讲坛开办之初,主要围绕与社区群众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开设了“中医养生”、“摄影文化”、“疾病防治”、“心理科普”、“公共安全”等专题系列讲座。当时,正值日本大地震发生不久,民众对于地震、海啸、核辐射等话题特别关注。为了及时解答大家的疑虑,区科协迅速“量身定做”了《科学应对地震、海啸、核辐射》专题,请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作《日常生活和事故情况下的放射防护》等科普讲座,受到了听众的普遍好评。
此后,虹口科普讲坛在注重科技知识生活化、通俗化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前沿科学、创新科技的介绍与普及。《上海水资源状况及应对之策》、《物联网云技术与智慧家庭》、《3D打印创造未来生活》、《玛雅“末日预言”的谜团和警示》、《我国辉煌的航天事业》等一系列讲座,把听众牢牢地“吸”住了。讲座从开始时的每月2-3场,发展到如今的每月5-6场,自发前来的听众越来越多,平均上座率达83.3%,一些经典场次甚至已一票难求。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攀升,“老小孩网站”虹口站、凉城摄影沙龙、虹口教育财务中心、新江湾高级中学等组织和单位,纷纷要求以团体的方式参与讲坛活动。与此同时,《上海水资源状况及应对之策》、《家庭安全与防火》等14场讲座入选上海科普大讲坛,《案件背后的防范智慧》、《智慧城市建设与未来生活》等29场讲座入选上海东方讲坛。
重师资会宣传 覆盖范围扩大
要想把科普讲坛办得经久不衰,没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团队是不行的。区科协充分发挥学会优势,组建了一支由院士领衔、18名专家组成的“院士专家科普团”,并从市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学会中,物色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目前,科普团讲师已达83人,为讲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酒香也要会吆喝”。为不断提高讲坛的公众参与度,区科协通过上海虹口门户网站、虹口科技网和虹口图书馆网、QQ群、科普短信、微博、微信、图书馆大厅和机关食堂门口的展板等多种形式预告讲坛消息,采用“通知而不组织”的自由开放方式,让市民自发地参与活动。
同时,主办方还通过自愿申请的方式,发展了第一批280名会员,并参考“世博护照”的创意,给那些热心参与讲坛活动的“粉丝”颁发《听讲证》,以激励“粉丝”们的参与热情。每半年召开一次的听众座谈会,也成为更多听众参与互动的有效平台。
如今,虹口科普讲坛已在全区8个街道的社区文化中心、10个中小学、3个企业举办科普讲座25场,并为公务员局干部培训、妇联“妇女论坛”、人防办“防灾减灾”、区总工会“企业创新”、人口计生委等专题宣传提供讲课资源,初步实现了以区图书馆为中心,逐步覆盖全区,让科普讲坛“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的目标。 王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