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成为本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成为本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成为本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成为本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成为本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成为本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成为本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成为本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成为本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成为本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成为本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成为本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2014年05月29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际街舞大赛扎根虹口八年
成为本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阳光明媚的四月,精武体育馆迎来了又一项重要赛事——第四届FUNKINSHANGHAI国际疯克舞蹈大赛、第八届BBOYINSHANGHAI国际霹雳舞大赛。来自美国、韩国、日本等12个国家与地区2000多名舞者云集于此,现场劲歌热舞,“精武馆”瞬间变成“精舞馆”。

  据了解,作为上海首个以街舞文化为主题的青年文化周,这项赛事已在虹口走过了足足八个年头,从首届在四川北路街道舞蹈排练房的“小打小闹”,到如今在精武体育馆的“盛大热闹”,这项赛事已经成为本区的一张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让众多的中国舞者接触到世界最流行的舞蹈文化趋势,并把中国舞者和舞蹈文化的发展展示在世界面前,青年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创始之初:遭遇“浅滩”

  2007年,第一届的BIS街舞比赛诞生在四川北路街道排练房,仅有上海地区的几十个舞者参赛,组织方为国内该领域的资深舞者及相关团体。凭借着年轻人对这一文化的爱好和热情,该赛事的几名创始者不断努力,将这个专业性舞蹈赛事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到了第四届的时候,规模比往年增加了不少,场地和搭建以及赛事组织上的成本投入便成倍增长,而在资金投入和活动组织上遇到了瓶颈,一度因为资金缺乏,这项赛事遭遇“浅滩”,几近“穷途末路”。

  峰回路转:“结缘”团区委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该赛事主办方CASTER舞蹈社参加了团市委青年家园的演出,在现场,舞者随着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肢体语言勾勒出了青年人所特有的生气,吸引了团市委的注意,并通过其“牵线搭桥”,与虹口团区委接上了线,团区委对这一“充满了青年人积极向上的朝气与活泼”的舞蹈赛事表示了支持,并联系相关部门协调解决该项赛事所遇到的实际困难。

  在第五届大赛中,比赛场地“破天荒”般地搬到了1933老场坊,持续2天的活动吸引了来自加拿大、乌克兰、美国、俄罗斯、韩国、法国以及中国近千位全国各地专业舞者交流聚会,2天活动参赛人数超过一千多人次。这成为了该项大赛里程碑式的一届。

  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从帮助联系场地,到提供志愿者、安保、活动组织的建议、联系更多的机构来支持……在团区委全力以赴的支持下,该项赛事规模及影响力不断扩大,自2013年始,开设了包括美国、法国、瑞士、日韩、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近10个国际分赛区,逐渐发展成为了拥有国际影响力的街舞大赛。

  在延续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今年4月举行的第八届大赛,顺利将场地搬到了精武体育馆(虹口体育馆),合并了funkyinshanghai赛事。赛事时间扩展到了4天,报名和参赛人数超过2000人,现场到场超过万人次。精武体育馆成为了一片炫彩欢乐的海洋。

  将青年文化周与街舞大赛相融合,通过“街舞”这一带有鲜明年轻“标识”的活动与青年打成一片,从而更好地了解青年、服务青年,实现共青团工作的新拓展,并打造成一张虹口的青年文化交流新“名片”。这是团区委青年文化工作的理想目标。

  沈春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媒体搜索
   第03版:综合新闻·社区新闻
   第04版:社会新闻·虹口文史
国际街舞大赛扎根虹口八年
海军上海水警区参演部队胜利归来
18街坊首批居民喜搬家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市区“两代表”赴欧阳社区联系群众
防汛演练 未雨绸缪
区委统战部举办统战大讲堂活动
黄浦江上“小百灵”
脚手架应及时拆
欢迎“上海虹口”关注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阅读《虹口报》
报头
虹口报一版要闻01国际街舞大赛扎根虹口八年 2014-05-29 2 2014年05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