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虹口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2月08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年,我们到虹口足球场看比赛
1957年12月24日,周恩来总理在虹口体育场接见运动员
1953年2月25日,陈毅市长在虹口体育场为全国青年足球锦标赛开球
1983年9月23日,朱建华在虹口体育场跳过了2.38米高度,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纪录
20世纪50年代的虹口体育场主看台外景
  撰稿 吴德胜

  申花2018新赛季即将开启,小编“壕”气满满送上神秘大惊喜,先来波暴露年龄的回忆杀镇静下自己,赶紧读一读本版小事记哦!带侬来虹口足球场,看阿拉最爱的申花。

  另外,如果您有任何与虹口足球场相关的照片、故事都欢迎和我们分享,请关注“上海虹口”微信公众号,输入关键词“虹口足球场”或扫描活动二维码参与,您的热心分享将可能为您赢得申花全年主场联票等万元大奖,期待您的参与!

  位于上海市虹口区东江湾路444号的虹口足球场(原名虹口体育场)一直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城市记忆,满载着无数上海人家的美好憧憬。对于上海的体育爱好者来说,在这块近7万平方米可容纳35000名观众的“宝地”上,见证了上海的“高度”、上海的“速度”和上海的“热度”,也勾起了我对它的美好回忆。

  虹口人的荣耀

  虹口足球场发展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895年,租界工部局在北四川路租地200多亩建造射击场,不久,又扩地把现在的“鲁迅公园”一起规划建设体育公园。1905年,按英国格拉斯哥体育公园模式开工建造,1909年建成,取名为“虹口娱乐场”。娱乐场内设有高尔夫球场、草地网球场、足球场、草地滚球场以及曲棍球场、棒球场、田径场等。这在当时就已经是远东最大的体育运动和比赛场所了。1915年的远东第二届和1921年的远东第五届运动会在这里举行。现在讲起来比较“可笑”和“骄傲”的是,在第二届远东运动会足球比赛上,仅有中国队和菲律宾队两支球队参赛,中国队获得冠军。不管怎么说,中国足球队获得国际比赛认可的“冠军”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人民政府决定从虹口公园西部规划出一块建造体育场,1951年9月20日,虹口体育场落成典礼暨上海铁路职工第一届运动会开幕式举行;1952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为庆祝上海解放三周年,在虹口体育场举行足球表演赛,陈毅市长发表讲话并为比赛开球。

  1983年,作为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的田径赛场,虹口体育场进行全面改造,将煤渣跑道全部改为塑胶跑道,面积达7万平方米,在主席台上加盖遮篷,场内配备了大型电子计时计分显示器、自动计时摄像房等,看台的四个角上各有40米高的钢架照明塔,灯光也用上了最现代化的照明灯光,夜间看比赛和表演如同阳光明媚的大白天,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999年2月22日,虹口体育场又经过一轮新的改造后,成为国内第一座亚洲一流专业足球场,并正式更名为“虹口足球场”。

  据我所知,虹口足球场还将分三期进行设施设备上的升级改造,融合四川北路、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建设,让更多的市民在足球场享受到体育、娱乐、文化、休闲的体验,使足球场成为“专业足球场,文化大舞台”。

  我对虹口体育场“一往情深”

  在我的记忆中,虹口体育场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1974年“五一”节刚过完,我就读的沙泾中学被选中参加9月1日开幕的“上海市第六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表演团队,作为“文体委员”的我,当然成了团体操领队和表演者,在排练的四个月中,又逢高温季节,虹口体育场的草坪上不知洒下了我多少汗水,我不仅自己做得“国标”,还要辅导同学们达标,再苦再累也顾不上了。开幕那天凌晨四点多,我兴奋得怎么也睡不着,穿上崭新的、平生第一次拥有的粉红的“体恤衫”,早早地来到了虹口体育场,虽然电视实况播出的6000多名表演者中看不到我的镜头,但我为出色完成团体操表演感到由衷的自豪。

  估计各位不会料到,我在虹口体育场的比赛场地也曾创下过两项纪录(那当然不是世界纪录,也不是全国纪录和上海市纪录,而是校纪录。我故意卖个“关子”)那是1975年我高二期间,学校开的运动会在虹口体育场进行,我获得100米短跑和跳高第一名,并创下了两项校纪录。100米短跑成绩好像是12秒8,而跳高成绩我清楚地记得是1米55。当我过杆的那一刻,跳高架上的竹竿也在轻轻地抖动,这时,学校广播员王战华在现场即兴广播:“七六届2班吴德胜运动员跳出了1米55,创造了新的校纪录,你们看呢,竹竿也在轻轻地微笑。”

  讲到这里,也想起很遗憾的“错过”。有两次机会都与我擦肩而过,由于没有电话,放暑假时体育老师无法联系上我,区体校击剑队、跨栏队来校招我,都没去成。要不然,我说不定成为叶冲、刘翔的师兄了。

  1977年1月5日,我应征入伍的出发场地也是在虹口体育场的广场上,爸、妈、姐、弟加上老师、同学、亲朋好友共30多人到体育场送行。当军用卡车启动的那一刻,我顾不上“男儿有泪不轻弹”地流下了眼泪,从此启程踏上了人生征途中最难忘、最有意义的第一步。

  命运就是这么巧合,1981年我退伍后,在虹口团区委宣传部工作,所联系的单位主要是文化体育系统,这样,虹口体育场又是我常去工作的地方了。虹口真不愧为体育大区,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就坐落在虹口的水电路上,紧挨着就是军事体育场,“精武会馆”及“精武公园”都建在虹口。更有许多体育特色学校,如排球在复兴中学,足球在广灵路二小,乒乓球几乎各个都是,世界冠军曹燕华的姐姐曹敏华是我的朋友,她说妹妹的启蒙老师还是她呢。还有叶冲的击剑学校,全国数一数二的击剑运动员十有八九是从虹口体育场击剑学校走出来的。

  从观众变为志愿者、建设者

  为什么许多世界名城都拥有知名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以申花再夺中国足协杯而论,“城市荣耀”确实说明问题。现代都市,职业体育代表着一种城市精神。有无顶尖项目,往往反映一座都市人们的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和消费能力。

  其实,还在申花队的前身“上海足球队”时,我已是铁杆球迷了,王后军的排兵布阵“智多星”、徐根宝的敢拼敢冲“抢逼围”,还有洋教头的“新花头”,各有各的看点。李中华的边路插上、范志毅的大力射门、申思的“超级替补”、祁宏的冷静跑位及精准传球,再加上谢晖、朱琪、吴承瑛几位“帅弟”,把原本是篮球迷的我“绝地反转”成为足球迷了。1984年恋爱以后,“毛脚女婿”带着同样是球迷的“丈人老头”看足球是我快速娶到老婆的“法宝”。

  由于工作关系,我结识了时任区体委“群众体育科”的科长老周,从此,无论足球比赛还是田径比赛,老周都发给我一张“工作证”,我自然成了“工作人员”了,每逢比赛,我不是在主席台上维护秩序,就是在田径跑道上做些具体工作。

  1983年9月,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虹口体育场作为田径赛场,见证了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以2米38的高度打破世界纪录的壮举。在这一刻,我正在跳高架旁摒住呼吸亲眼目睹那“飞跃”的一幕。观众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只听广播里大声地在叫:“观众朋友们,请安静,这个世界纪录一定要经过田径专家的重新测量才能确认。”我和工作人员一起抬起梯子,扶一位姓夏的老先生爬上梯子用皮尺在测量高度。当听到:“是2米38!”时,欢呼声又响起来了。朱建华手捧鲜花绕场一周,我跟在记者队伍中也跑了起来。这感觉、这神气劲儿,仿佛是我得了世界冠军。

  1993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第一届东亚运动会开幕式主席台上就座,我就站在主席台后几排的过道里。

  1997年,我从机关转到国有企业工作,应该说与体育场没多大关系了吧,可说“分手”也没这么容易的。2007年1-7月,为符合FIFA2007中国女足世界杯的赛事要求,虹口足球场又进行了一次全新改造。我所在的上海杰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建工集团总承包的分包单位,直接参与了足球场的改造。我作为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几乎天天戴着安全帽在工地督促安全事项。这几个月真是紧张啊,工期一天也不能拖,质量一点也不能马虎,安全事故一点都不能出。还算老天保佑的,当2007年9月10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宣布“FIFA2007中国女足世界杯开幕”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1999年7月1日,以足球场的“场”和鲁迅公园的“园”为谐音的“上海长远集团”成立,尝试着足球场管理和社会化运作模式,成功地与申花俱乐部签下了申花足球队主场比赛定在“虹口足球场”的长期合同。近几年来,年年被上海市体育局授予“中超比赛最佳赛场”称号、全国足球联赛组委会颁发的“中国足协超级联赛(上海赛场申花主场)竞赛工作优秀奖”等。与此同时,足球场充分利用资源,拓展业务,打造企业品牌,成功地举办过蔡依林、孟庭苇、张学友、齐秦、任贤齐、张信哲、王菲、孙楠等著名歌星演唱会及美日爵士乐演出,特别是去年年底的“五月天”演唱会,吸引了全国各地少男少女们的热情追捧,主办地“虹口足球场”创下了满座率100%的历史纪录。这样的“文”“体”融合确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说到演唱会,我也有一段“奇葩”的故事,说出来让大家笑笑。那就是,每逢我女儿喜欢的歌手开演唱会,她总是事先去定制灯光牌,当开唱的那一天,“逼”着我一起去,我的任务是双手高高举起灯光牌,还要大声地跟着大家叫“×××,我爱你!”。一个50多岁的小老头用这种形式参加演唱会,全世界也很少见吧。

  哦,还有一个趣事讲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2014年某个双休日,好友让我参加他们的小型足球比赛,虽说是球迷,可我一辈子没上场踢过球,那就临时当个守门员吧,这一次守门可出名了,《新民晚报》有一篇“莫名成‘球星’”(见《新民晚报》2014年7月4日“夜光杯”)就是我写的那次守门经历:对方的一次进攻,猛的一脚,皮球打在了我的脑门上,两眼直冒金星,但球被弹了出去,化险为夷,本队球员都夸我站位准确,如中国队有我这样的“门神”,早就跻身世界强队了。

  虹口体育场,带着几代人的“芳华”走过了一百多年,多少人在此骄傲,多少人留下遗憾。无论如何,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回忆、是感慨、是向往。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这是上海打造人文之城的未来愿景,虹口足球场的再次华丽转身,一定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更多的惊喜,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虹口记忆
   第04版:副刊
那些年,我们到虹口足球场看比赛
虹口报虹口记忆03那些年,我们到虹口足球场看比赛 2018-02-08 2 2018年02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