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说起。户籍地原在广中路街道的王宝存“文革”时被判刑入狱,1979年平反释放后,因无业无住所,加上女儿断绝了与其关系,去了浙江平湖,便在横浜路311弄口搭建了简棚作为房舍,几年里,从一间简棚扩建到了三间,面积也逐渐扩大至90多平方,平时以磨刀和修伞为生。王宝存就这样在人行道上“安居乐业”下来,但由于是占道违法建筑,既影响了市容观瞻,又影响了周围居民的出行,近年来,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提交书面意见和提案,要求有关部门予以拆除。
今年初,区拆违办和广中路街道、区市政和水务管理署等多部门联手,对老人的违法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行了解分析,决定从帮助解决老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居入手,唤回老人与女儿的亲情,彻底解决这一延绵了30多年的违法建筑“老大难”问题。
“在依法拆违的同时,不能忘了百姓的民生问题”,区拆违办副主任韩柏贵告诉记者,有关部门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20多次上门做老人的思想工作,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对话疏导,在了解到老人在平湖还有位女儿时,工作人员多次去平湖做老人女儿的工作,希望女儿能尽到自己的责任。然而,由于老人对政府相关部门有抵触情绪,每当商谈拆违之事,老人便将工作人员推出门外,但工作人员仍然耐心地与老人拉家常,并继续做老人女儿、女婿的工作,在平湖当地派出所和民政部门的帮助下,老人终于在40多年后再次与女儿相逢了。
为了让老人晚年生活有着落,有关部门达成共识,保障老人晚年生活无忧,老人的女儿、女婿也承诺接老人去平湖安享晚年,最终,老人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女儿的亲情感召下,同意去女儿处安享晚年,并将简棚交有关部门处理。一桩多年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终于被化解。广中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今后将会以各种形式不定期地对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回访和关心。
龙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