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媒体搜索·虹口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从“低碳产业”到“绿色碳谷”,园区商务区街区社区都要低碳~~~
从“低碳产业”到“绿色碳谷”,园区商务区街区社区都要低碳~~~
从“低碳产业”到“绿色碳谷”,园区商务区街区社区都要低碳~~~
从“低碳产业”到“绿色碳谷”,园区商务区街区社区都要低碳~~~
从“低碳产业”到“绿色碳谷”,园区商务区街区社区都要低碳~~~
2014年03月24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低碳产业”到“绿色碳谷”,园区商务区街区社区都要低碳
虹口转型发展打出“低碳牌”
  北外滩“黄金地段”的一处空地,正面向全球建筑设计师虚位以待。只要参加“全球低碳创意(上海)大赛”,为北外滩设计一幢“零碳建筑”,谁得了大奖,谁就能把方案变成现实。

  这场建筑设计大赛,旨在吸引全球目光。几乎同时,虹口区着手制订低碳实践区建设三年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提升产业园区、商务区、商业街区和社区的低碳发展水平,乃至仿效美国硅谷,打造堪比世界水平的“绿色碳谷”。

  从几年前打造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开始,虹口区已试图在上海乃至全国环保产业发展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从一个产业到一座“碳谷”,其中要走的路,又有多远?

  正当其时

  去年初,虹口区曾提出“用5至10年时间构建宜居宜商的低碳和谐城区”,其标准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现有基础上下降20%;园区、街区、商务区和社区的公共区域使用节能设施的比率达到80%以上;低碳企业、低碳商户、低碳家庭占比达到50%。而如今,这一计划可能被进一步提速。

  “外部环境变迁和虹口自身特点共同决定,现在已经到了该做这件事的时候,虹口具有这个条件。”虹口区委书记吴清表示,壮大低碳产业并发挥其辐射效应,眼下正当其时。

  其理由,不只是上海遭遇空前的雾霾使“低碳”一词变得时髦。以虹口有限的人均资源和此前打下的产业根基,“低碳”也是最有效的突围之路。

  2009年,早先并无环保产业基础的虹口区,开始在花园路上打造“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几年间,这里集聚上百家功能性机构和节能环保企业,迅速在沪上生态产业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去年11月,上海第一例碳排放交易,亦诞生在花园坊内。

  在虹口区经委主任刘波英看来,花园坊的脱颖而出,得益于对产业定位的把握。“低碳是个巨大的产业,装备制造、节能产品、再生资源……它们的黏合剂就是节能环保服务业,这个市场的需求大得超乎想象。”

  虹口最初介入时,恰逢节能环保服务业市场真空,低碳金融、低碳认证、合同能源管理乃至碳排放交易,均未具雏形,这给了花园坊巨大机会。而如今,刘波英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将花园坊内的服务链做强,进而将集聚其中的机构转化为更加灵活的资源。

  充满难题

  “碳谷意味着功能集聚的高地、要素交换的高地、信息发布的高地。要成为高地,就要让里面的血液流动起来,掌握核心竞争力,进而掌握话语权。”吴清说,“这里面充满难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萦绕多年的合同能源管理(EMC)“叫好不叫座”之问。对拥有众多老式建筑的虹口而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若能大力推广,将产生可观的节能收益。但长期存在的融资难题,始终使这一模式面临困局。

  花园坊内的EMC企业碳素公司,对虹口区几家宾馆进行节能改造,反响颇佳,但“钱窘”接踵而至——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企业出资对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并从对方改造后的节能收益中收取提成。但这笔回报,往往需要多年实现。比方说,EMC企业投资1000万元进行节能改造,预期在10年内可实现节能收益3000万元,EMC企业分成2100万;但平均到每年,能够到手的就只有210万。一笔表面上极为可观的业务,可能在启动伊始就令EMC企业迅速遭遇现金流断档。

  刘波英介绍,针对上述难题,虹口区试图通过引入信托公司予以破解,即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包装成信托产品出售,预先实现10年收益,以此为EMC企业换取现金流。这一新模式同样带来新考验:有没有专业认证机构,如何设计出“多赢”产品,“预支”收益的税收如何计量……

  此外,供需环节间信息不对称,亦困扰诸多企业发展。在刘波英看来,政府部门必须扮演更为精准的“第三方”作用,既为供需双方提供信息共享平台,也适时放手让市场配置资源,“很多办法都要变,一切都需要创新甚至改革。”

  漫长过程

  能否将集聚后的产业效应辐射周边?在很大程度上,由产业蜕变出“碳谷”的成败取决于此。不难发现,在更多目力可及的层面上,“低碳”已悄然与虹口诸多既有的核心功能区和招牌项目实现嫁接。

  北外滩商务区与花园坊的 “南北联动”,被视作一大趋势。两年前,北外滩就以浦江金融广场项目为起点,提出打造 “国内领先的节能建筑示范区”。在此过程中,北外滩商务区将充分利用花园坊内的低碳技术;花园坊内的节能环保企业,则可从北外滩金融机构获取金融支持。

  如今,原本“遥相呼应”的格局可能在空间上被直接连通——据介绍,虹口已逐步在贯穿南北的虹口港水系建设人行步道,以贯通绿色步行系统;而连接花园坊与北外滩板块的主干道四川北路,则将直接被打造成“低碳商业街”。

  对亟待重振旗鼓的四川北路开发而言,低碳或将是一个新切口。根据计划,这里的商务楼宇将进行节能改造;还将发展垂直领域低碳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国际商品资源回收利用旗舰中心。

  “我们要求每一个新建建筑项目,都要融入绿色低碳元素。”吴清介绍,从虹口南部北外滩数栋新建商务楼宇,到北部彩虹湾保障房基地,均在建造中不同程度利用了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但即便如此,包括商务区、街区在内的低碳实践都不会一帆风顺。譬如物业权属不一,即需要大量协调和机制创新,“要找到一个机制去引导业主,能按照低碳发展的目标走。”吴清说,“这是个挑战。”

  更大的挑战,则在于激发“人”的动力。虹口已在凉城社区开始“低碳社区”试点,通过垃圾分类等推广,试图为市民培养低碳生活习惯。毋须讳言,相比产业园区和商务区、街区的改造升级,“化人”的过程更为艰巨。

  “要成为碳谷,最后还是要体现在每个人身上,3年也许远远不够。”吴清坦陈,这个过程将“非常漫长”,“但我们必须做”。

  朱珉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经济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社区新闻
   第04版:媒体搜索·虹口文史
虹口转型发展打出“低碳牌”
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中国新闻网
虹口侨法宣传进侨企
鲁迅在虹口生活二三事
虹口报媒体搜索·虹口文史04虹口转型发展打出“低碳牌” 2014-03-24 2 2014年03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