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媒体搜索·虹口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3月24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鲁迅在虹口生活二三事
恒丰茶庄旧址
恒丰茶庄购茶叶的发票
公啡咖啡馆旧址
  择居景云里

  2009年的夏天,虹口文史工作者顶着似火骄阳,汗水涔涔地来到横浜路35弄采风。弄堂口过街楼,景云里三个大字凸显,因岁月风雨的洇润,三个字斑斑驳驳,透着一种沧桑感。

  走进景云里,沿逼仄的小巷左转,巷底的23号是一幢老式石库门,门前的花坛放着几簇绿色的盆载植物。两扇狭长的黑漆大门,花岗石门条。这是一幢极普通的石库门。

  叩开大门,74岁的顾老先生请客人进屋。谈话从一张肖像画谈起。顾老先生说:“我们搬进23号后住在二楼,底楼是仓库。国民党撤退时,把仓库里的东西都搬走了。刚来的辰光底楼空荡荡的。我有时下去玩,看到墙上竟有挂着鲁迅先生的肖像画,双眸炯炯有神,小胡子,长衫领头。当时的感觉非常惊异。1956年,华东文管委唐弢(当时担任上海文化局副局长)到景云里考察,他曾是邮政局职员,写杂文的,据说是鲁迅的学生;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上海鲁迅纪念馆也带人来这里考察、参观。这才知道鲁迅先生和许广平,1927年到上海来后,就住在23号,所以墙壁上会有肖像。底楼的那个房间,鲁迅先生曾在里面写过很多文章。真没有想到啊,我们住在先生住过的地方呢。”

  那么,当年大先生为何要择居景云里?大先生——是鲁迅家里人对他的尊称,他是长子、长兄嘛。究其原因,有人说当时虹口是公共租界,安全;有人说虹口和外滩一河(苏州河)之隔,房价比苏州河南面便宜得多;有人说鲁迅爱逛书店爱看电影,虹口书店多影院多……

  似乎都有道理,但似乎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顾老先生是这样说的:“景云里建造于1925年,鲁迅搬来的时候,这里才落成不过两年,房子应该比较新的。不过鲁迅更看重的,是周围的环境。原来,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当时已住在景云里,而建人的邻居,是叶圣陶和茅盾。自家的三弟,加上自家的老朋友,所以鲁迅决定搬来。”

  顾老先生的话,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依据的。据许广平回忆,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她从广州初到上海,住在共和旅店,周建人天天来陪伴。旅店非久住之地,就和周建人商议,拟觅一栖身之处。其时周建人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住在景云里,“那里还有余房可赁,而当时文化人住在此地,如茅盾、叶绍钧(叶圣陶)都云集在这里,颇不寂寞”,于是,10月8日,即在到上海的5天后,鲁迅和许广平入住景云里23号。

  大先生住下来了。加上此后入住的柔石、冯雪峰,景云里的咫尺天地,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鲁迅的杂文,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一一在景云里面世;就是被文学评论家王德威称之为“饶有文采,极得鲁迅赏识”谦谦后生的柔石,也拿出了“早期写实主义”的杰作《二月》——后来被拍成电影的《早春二月》。

  大先生在景云里一住就是两年多,有许广平诗句为证:“景云深处是吾家”。此间,他主编了《语丝》杂志,后来又与柔石合作编辑《朝华周刊》(后改为旬刊)。

  景云里有幸留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段精彩记忆。 

  本文选自《虹口的33个文化镜头》

  买 茶 叶

  1933年的一天,已入老境的鲁迅明显感到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写文章容易疲累,所以在笔耕一阵后,便要休息一下。比如慢慢踱出家门,到北四川路走走,散散心。秋风乍起,有片片黄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给街面平添了几分凉意。鲁迅依照老习惯,先到内山书店看书,再到斜对面,创建于光绪年间的老字号恒丰茶庄逛一圈——这是一幢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为上海开埠后西风东进的产物——顺便包点茶叶。

  伙计跟鲁迅打招呼说,周先生,您来了啊。今天茶叶打折优待客人,是当年的茶,保存得好,还像新炒出来的呢。鲁迅说,那你给我称二两吧。

  鲁迅是资深老茶客,他时常会和茅盾、冯雪峰、丁玲等二三知己文友,到恒丰茶庄里间,泡一壶茶,畅谈文坛近况。故茶庄的伙计跟鲁迅较熟。

  鲁迅回家后,撮出些茶叶,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就用棉袄包起来。但喝的时候,觉得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鲁迅将此品茶经历写进了他的《准风月谈·喝茶》,别有深意的叙述中,可以看到他对茶叶、茶具的使用和品尝,还是颇有心得的。

  大城市里的文人有孵咖啡馆的习俗,在上海文坛,这种风气更盛。当年北四川路咖啡馆比较集中,其中公啡咖啡馆离鲁迅寓所不远,为日本人经营。底楼卖日式糖果,二楼咖啡馆悬挂着和式灯笼,长方桌,榻榻米,身着和服的日本侍者对于鲁迅等留日学生而言,也容易唤起当年负笈东瀛的亲切感,加上环境幽静,没有人干扰,很适意闲坐。

  还有白俄咖啡馆,离鲁迅寓所仅百步之遥。这家咖啡馆是单开间,铺面卖面包、奶酪,里面设有咖啡座。

  1934年11月,鲁迅在内山书店初次会见从东北来的青年作家萧军、萧红后,便带他们到白俄咖啡馆,啜饮咖啡,谈笑甚欢,当场给了他们20元作为生活费。此时的二萧,自北方几乎是逃难而来,困居在亭子间里,每天的伙食费都不曾着落呢。此前,1933年底,创造社主要成员成仿吾到上海寻找党中央,未果,他想到了鲁迅,也是先通过内山书店约见,而后与鲁迅在白俄咖啡馆见面,边喝咖啡边聊。翌日,成仿吾就与党组织联系上了。

  虹口的茶,以及咖啡,似乎有了一丝革命文艺的味道。

  本文选自《虹口的33个文化镜头》

  链接

  A

  恒丰茶庄

  多伦路48号住宅,是“恒丰茶庄”的旧址,这是一幢具有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沿街建造在多伦路一侧。在花园洋房前有一片100平米左右的花园,绿树丛中有鲁迅先生和进步文化青年的雕像。这幢老字号恒丰茶庄建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伦路逐渐成为日本侨民的聚居区。同时,一大批进步学者,包括鲁迅、郭沫若等相继住入多伦路及周边路段,多伦路成为左翼进步文化社团的活动区域。恒丰茶庄位于内山书店斜对面,鲁迅时常出入于内山书店。其他左翼进步文化人士如瞿秋白、丁玲、冯雪峰等,也经常光顾多伦路48号的恒丰茶庄。所以,恒丰茶庄又被人们誉为“名人会所”。

  该建筑外观未变。

  链接

  B

  白俄咖啡店

  地址在北四川路1132号(今四川北路2079号),咖啡店正式店名已无从考证。因当时是白俄罗斯人经营的,俗称为“白俄咖啡店”。该店仅一开间门面,出售面包奶酪,也供应堂吃咖啡。1933年底,成仿吾从鄂豫苏区秘密来上海找中共中央,因情况变化未果。他通过内山书店找到鲁迅,即在此会面交谈。成托鲁迅设法与党联系,当时瞿秋白、冯雪峰还未去苏区,鲁迅很快帮成接上党的关系。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此店关闭。

  链接

  C

  公啡咖啡馆

  公啡咖啡馆原址在四川北路、多伦路口拐角处998号(今四川北路1915号,已拆除),原系一幢坐西朝东三层砖木结构的沿街楼房,建于20世纪20、30年代。由日本人开设经营,楼下卖糖果、点心,楼上有两间房作为咖啡馆。此处较为隐蔽,一般中国人不会去,外国人对喝咖啡的人不太在意,故左翼进步人士常在此活动,中共闸北第三支部常在这里开会。1930年2月16日“左联”筹备会(又称“上海新文学运动讨论会”)在公啡咖啡馆二楼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冯乃超、彭康、杨翰笙、钱杏村、蒋光慈、戴平万、洪灵菲、柔石、冯雪峰、夏衍和潘汉年等。会上,潘汉年传达中共中央主张:停止文艺界内部论争,团结起来筹组左联的决定。筹备会固定在此活动。

  由于公啡咖啡馆距离鲁迅寓所和内山书店很近,鲁迅常在这里约见文学青年。1945年日军投降后,此店由中国人主持营业,改名“新元堂”。公啡咖啡馆成为当时地下党和文艺工作者活动的场所,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1995年因四川北路拓宽公啡咖啡馆拆除。2006年公布为区历史遗址纪念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经济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社区新闻
   第04版:媒体搜索·虹口文史
虹口转型发展打出“低碳牌”
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中国新闻网
虹口侨法宣传进侨企
鲁迅在虹口生活二三事
虹口报媒体搜索·虹口文史04鲁迅在虹口生活二三事 2014-03-24 2 2014年03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