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虹口蟠龙街,“蟠龙”好霸气的名字。它是蛰伏在地上等待飞天之龙,或盘旋在梁柱上金碧辉煌的装饰。想到一句歌词,“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好气势啊!
查地图,蟠龙街是北南向乍浦路的分支,一条东西向的不起眼小路,夹在北面塘沽路、南面武昌路的中间。
从东面敞开的两扇铁栅栏大门,走进这条长90多米的小街,左边,蟠龙街1至13号,一排毗连式的双层小洋房,砖木结构;右边,一半是蟠龙街26号,9层高、坐北朝南的浦西公寓,一半是围墙,墙里空荡荡的,据说原为一所小学,现已搬迁。要说高,9层楼得扬起头看,但与四周巍峨入云的高楼大厦相比,只能算是小高层了。蟠龙街的气势何在?
定下神来细细看,这排毗连式的双层小洋房,底层立面一块块长方形的粗石饰面,便有一种粗粝之美;门洞两侧的爱奥尼小立柱,门楣的三角形山墙花,二层阳台的细柱长廊,黑漆的卷涡花栏杆,上下两层一式的百叶窗,无不透着洛可可风格的浓郁艺术气息,经得起看。许是居民都动迁走了,建筑队进入,整排建筑像一位刚赶路歇下来的女子,粗服乱发风尘仆仆带着疲惫感,但其惊人的美人气质仍遮掩不住。别小觑这条小街,那一排建于1920年的双层建筑,是上海优秀历史建筑。而对面的浦西公寓,钢筋水泥建筑,清水红砖外墙,整体简洁,立面规整,也是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一条街,面对面,两块挂在外立面的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铜牌,阳光下金光闪耀,在虹口不多见。
19世纪末,那时候属于英美公共租界的蟠龙街叫阿尔盘街(AlburyLane),灌入式沥青路面,据《上海市虹口地名志》云,该路因路短似弄,且南头被仁智里所堵,因此亦名阿尔盘龙弄,1943年改以“盘弄”的谐音“蟠龙”命名。这句话算是把蟠龙街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
1920年,蟠龙街毗连式双层洋房落成,正门朝北,讲究外部装饰,设计者为英国人。从上海的历史背景看,恰如《上海通史第9卷》所言,西欧侨民“从淘金客转为定居居民”,这一排新居,入住的基本上是英、美、意、葡、西班牙等外侨。据现在蟠龙街看门的老人介绍,当年洋房的一个门洞(即一个门牌号头),左右各两个房间,上下层皆然。每个房间50平方米,一户人家占2个互相打通的房间,100平方米。两个房间另一头的南门,一间连着煤气卫生间,另一间前面的空地做小天井,所以说是一梯两户。因门窗占据一定的面积,光线有点暗,但居住面积宽敞。后来,变成一户人家一个房间,煤卫合用。解放后,住房紧张,50平方米的房间隔开成25平方米的2间,各住一户人家。这样,原来一个门洞上下住4户人家,变成了住16户人家,有点挤,但在当时上海,已算是不错的住房条件了。
1931年,正门朝南,7层高的浦西公寓落成,时称“披亚司”公寓,后改称现名。此时上海的经济进入全盛期,社会生活质量逐渐提升,新的建筑技术被广泛推广,与对街洛可可风格的毗连式洋房讲究审美价值,浦西公寓则采用了折衷主义风格,更注重实用价值。这幢建筑从乍浦路东立面看,像一艘向北航行的大轮船,方平的船艉在蟠龙路,椭圆形的船艏在塘沽路。据《上海市虹口区地名志》介绍,该建筑中间是大天井,四周为房间,共75套房间。室内拼花地板,光线充足,公寓有电梯5部。入住的外侨除西欧外,有数量不多的日侨和租界华人纳税人。当年的蟠龙街,并没像如今被耸立的高楼包围,遮断了望眼。站在浦西公寓的6楼向南看去,苏州河的拖轮鸣着汽笛驶过,身后拖住一条白色的水带;向东眺望,虹口港的艄公卸下了白帆,摇着桨橹哼着歌摇过前面的桥洞。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后,蟠龙街双层洋房和浦西公寓的西人与华人逐渐搬出,成为日侨居住的一统天下。
解放后,双层洋房变成居民区;浦西公寓成为干部、知识分子居住地。1977年,在浦西公寓原有的7层上加建2层,居民增加到250户左右。公寓的底层有托儿所、食堂、糖果店等。
现在,浦西公寓保持不变。蟠龙路毗连式双层洋房动迁了,确切地说,是迁而不动。据入驻的建筑队队长告诉我,居民迁走了,这一排建筑将改建为虹口文化历史的纪念馆或陈列馆。果然,我在4号门口看到一块挂着的木板,上书:新知书店纪念馆筹建处。
前面说过,眼下,毗连式双层洋房像一位粗服乱发风尘仆仆的美人,缘于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李后主之词,犹如绝世美人王嫱(王昭君)西施,“粗服乱发,不掩国色”。我想,经过修葺后的毗连式双层洋房,将像一位抖落历史尘埃,庄静娴雅的淡妆美人,使我们的眼睛顿时一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