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5月01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中丘壑画外知
  ■乐倚萍

  日本画家去西方游学,笔下仍是日本风味;西方画家借日本浮世绘开辟新视野,照旧不脱西方特色。这或许正是兼容并蓄之美:因融合有了新气象,又因各自文化底蕴忠于内心的表达。日本美术史论家高阶秀尔的形容非常准确,其根本被称之为艺术之“眼”。继《看名画的眼睛》之后,有了《看日本美术的眼睛》一书。

  日本的绘画,先是师承中国画,后借鉴西方技巧,却受一方水土滋养,特点鲜明,很难将一幅日本绘画跟中国画或西洋画相混淆。基于传承先后,它的笔意是否略逊于中国画?技巧是否不若西洋画?高阶秀尔认为,单以此评价作品优劣有失偏颇,欲观画中丘壑,必先识画外文化。

  日本画家安井曾太郎的名画《金蓉》是最能代表日本美术之眼的。乍看上去,画家似乎犯了一些新手的问题:离观者较远的右肩比左肩画得大、裙下的腿部轮廓模糊不清、脸和身体扭转的角度也很别扭。彼时的安井不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在法国留学期间受过严格训练,几乎月月获奖,怎会犯如此错误呢?这要追究到日本传统中的平面“视觉形式”,日本特色的“自然态”与西方正相反,追求真实性的透视法则无法阻挡画家内心的文化羁绊。这与日本西洋画先驱高桥由一的作品一脉相承。

  以此日本美术之眼,可观画作之魂。日本美学崇尚小而简,因此除作品主角,多为单一底色,鲜少背景铺陈。对细部的关注体现在多视角构图上,相较于统一的整体,日本美术更偏爱写实细部的堆砌。同理,诞生放大对象一部分的构图法,虽不完整却别有洞天。重过程甚于目的,“表现在体验时间、空间时连续展现的各种相”,传统画卷之美和常修常新、重造仍称“古建筑”的伊势神宫本质上是相通的……

  高阶秀尔提到,十九世纪西洋画引入日本时,曾让人大吃一惊。透视法、明暗法、描绘法,可将从正上方看下去的圆镜与盆区别画出来。不过,在东西方融合高度成熟的今天,我们已不会为此兴叹,更不会妄自菲薄。更多的思考反而是如何发扬民族传统的优势,在传承和创新间坚持自身的特色。

  日本美术之眼不尽然是助我们鉴赏日本艺术的切入点,也让我们反思中国美术之眼。悠久的文明,有过“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细腻,也有“画中无人”“胸有成竹”的疏狂。怎忍心只以此眼窥历史,不假他山瞻前路?而今确有更多平台可博采众长,但正如日本画家不经意的流露,令我们走得更远的,或是血脉中文化的根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媒体搜索
   第04版:副刊
蟠龙街上的优秀历史建筑
观郁金香
《西游》伴我三十年
结伴同行
书法
画中丘壑画外知
贺天舟一号发射成功
给梦想一次花开的机会
篆刻
虹口报副刊04画中丘壑画外知 2017-05-01 2 2017年05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