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阳光家园后,首先进入的是“康复成果区域”,两面墙上都摆满了由阳光之家成员制作的手工作品、各项赛事中获得的奖项。“阳光之家”学员沈丽晴说,每次看到这些都会让她觉得很有成就感。嘉兴路街道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康复成果展示区域主要展示学员在各项康复课程中的作品,以及在各项比赛中收获的荣誉,各类康复课程和训练除了有助于学员康复,街道残联更希望他们能够走向社会,实现“残健共融”。根据阳光之家和阳光心园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相关要求,功能区部分需设有教育培训、心理咨询、康复训练、娱乐阅读等区域,如何在200平方米的空间内划分出这些区域还不显得拥挤呢?嘉兴路街道残联在空间布局上,动足了脑筋。
据嘉兴路街道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教育培训区域主要由多媒体教室、康复训练室以及娱乐阅读区域三部分组成,由于在面积上不能满足三个区域同时存在,街道残联将多媒体教室和康复训练室设为共享区域,并在该区域与娱乐阅读区域中间装了活动门。这样一来,在没有活动举办时,阳光之家和阳光心园的成员们可以拥有宽阔的自由活动区域,有特殊活动时,拉上移动门,成员们也不用为缺乏场地资源而烦恼。据悉,原先嘉兴路街道残联与街道市民驿站在一幢楼内,由于场地有限,双方经常需要协商活动时间,加上残联位于三楼,部分残疾人在行动上很不方便。为了让辖区内的残疾人们体验到更精细化的服务,街道残联在最初场地筛选时就选了“大平层”,放大公共空间面积的同时,还铺装了防滑软性地面。
硬件设施上的升级也让残疾人辅具服务升级为“2.0版本”,据悉,嘉兴路街道残联专门设计了一套多媒体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辅具展示、辅具网注册、辅具申请等功能,旨在为不熟悉电脑操作的老年残障人士提供人性化的辅具服务。此外,学员们的个性化定制课程也越来越丰富,“阳光心园”的学员们最近已经体验了由市农科院的老师们主讲的“农业种植课”。接下来,皮影戏、面塑、粽编、香囊等非遗手工课程也将进入“阳光之家”和“阳光心园”学员们的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