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洁静
“您好,请问是姚同学吗?您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了,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的生命呢?”“真的吗?这是真的吗?我竟然配型成功?”
想起去年10月接到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电话时的情景,姚德隆依旧激动不已。他从未想过在成为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者的七年后,自己竟然等到了这份珍贵的“髓缘”。
来自河南的姚德隆是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的研究生。2013年,当时刚就读大学的他看到学校的入库志愿者招募通知后,觉得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于是便默默地报了名,心想也许哪天就能挺身而出救助患者。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挺庆幸的。”姚德隆说,如果不是当时报名入库,可能这次也无法和这位患者配型成功。“我是去年10月27日接到骨髓库上海分库工作人员的电话,告诉我有患者和我初配成功,还说患者情况不太好,并询问我的捐献意愿,我当时就表示愿意捐献。”
不过,虽然自己决定捐献,但是否能得到父母的支持,还是令姚德隆有些忐忑。好在,爸爸妈妈在听说他的决定后,都表示十分支持,鼓励他勇敢去完成这次造血干细胞捐献。
“等我再接到电话的时候,已经是今年1月12日了。”姚德隆回忆道,“当时工作人员说高分辨配型可以顺利进行,但是因为患者病情紧急,需要我在同一天进行高分辨配型和体检。于是,我在1月15日到华山医院同时做了高分辨和体检,之后的流程就仿佛走上了快车道。”
因为疫情管控严格的原因,姚德隆没有让家人陪护,自己一个人入院。姚德隆说自己很幸运,动员剂没有给他造成困扰。而且,医院的医护人员对他也是格外照顾,这让独自在医院的姚德隆感觉很贴心,一点没有感觉孤单。
今年2月26日是农历十五元宵节,而这天,也恰好是姚德隆正式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日子。当天,姚德隆还是没有让家人陪着,他担心他们看了会心疼。“从早上9点开始到完成采集,差不多进行了5个半小时。”姚德隆回忆道,期间虽然出现一些酸痛、胸闷等采集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但采集过程还是十分顺利的。
下午两点半采集结束,患者医院的医生来拿血袋的时候,还带来了患者的感谢信。“这时我才知道患者是一位母亲,三十多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想到自己经历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短暂痛苦,就有可能拯救一位母亲,让一个家庭的生活重回正规,顿时觉得一切都值得。”
回想起自己的捐献历程,姚德隆坦言一点都不后悔。他说,未来,自己将继续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在为社会做贡献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了表彰姚德隆挽救他人生命的善举,3月11日上午,市红十字会副会长程国樑、副区长张雷等领导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为姚德隆颁发了捐献证书及奖牌。区红十字会、团区委的相关领导也给姚德隆送上鲜花、水果,向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致敬。
据悉,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行列中。在虹口,目前,已有2000余名爱心青年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并先后有15位青年配对成功、完成捐献,为虹口弘扬文明风尚,传递城市温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