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 娉
日前,市卫生健康委、市老龄办和市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市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共计3080人。本区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数列居全市第二,每10万人中分别有百岁老人31.7人。本区百岁老人情况具体如何?记者从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了解到,截至2021年4月,本区百岁老人已增至231名,其中,男性60名、女性171名。年龄最长的百岁老人现居住于北外滩街道,已107岁。
百岁老人话感恩
103岁的鲍琬贞老人现居住于四川北路街道虹叶养老院,老人曾是东华大学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的首批学生。退休前,一直担任上海国棉五厂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后,老人“闲不下来”,在东风农场纺织厂又做了20年的技术顾问,为车间里的棉纱工艺把关,直到70岁才卸担子“闲赋在家”。鲍琬贞的女儿金星说:“妈妈是那个年代的职业女性,每天下班后,她都会看专业书,让自己更精进。”如今,鲍琬贞老人生活基本能自理,每天下午都会散步、看报,尤其关注养生知识。老人还特别爱美,会在子女的陪同下,定期到社区理发店烫头、染发。
104岁郭韻瑛老人现居住在嘉兴路街道天宝养老院。老人虽然腿脚不便,但思路清晰,能与人交流。天宝养老院的护理员介绍,郭阿婆共有四个子女,家庭关系和睦,子女几乎不间断上门探望。平时,老人作息规律,饮食清淡。每天晨起要喝两杯白开水,一日三餐以素食为主,比较爱吃鱼。此外,老人还爱看报纸,喜欢缝缝补补。她不仅自己动手修补破损的衣裤,还爱为护理员们缝手机套,感谢大家对她的关心。郭阿婆说:“全靠共产党的关心,自己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专业照护延至家中
为做好为老服务工作,近年来,本区不断深化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护、助餐点等为老服务功能,全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社区老人提供均衡的“家门口、嵌入式”居家生活和社区养老服务。
在为老助餐方面,目前,全区已建成市、区老年人助餐点84个。通过充分挖掘辖区内社区长者食堂、社区老年助餐点、社会餐饮企业等老年助餐服务场所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菜品丰富、价格实惠的餐品。对于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等“走不出家门”的老人,本区依托第三方送餐队伍、居民区志愿者等力量, 下转2版 (上接1版)为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并为低保、低收入家庭等特殊老年人,给予就餐补贴。
在居家养老方面,本区针对失能老人及家庭,开展“老吾老”计划项目,通过家庭照护辅导课程及入户指导服务,增加家庭照护的能力和意愿,提升家庭照护的功能和水平,项目受益老人数目已达1716人。2020年,全区还探索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工作,依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为老人提供专业规范的机构式照护服务。
同时,在建成196个养老顾问点的基础上,本区继续加大对养老顾问员、顾问管家的业务培训工作。发挥“金牌养老顾问马伟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养老顾问员专业服务能力,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实用、精准的养老方案。目前,全区有5名养老顾问荣获市第一届“金牌养老顾问”称号。此外,困难、高龄、独居老人紧急呼叫装置“一键通”安装已达到全覆盖,为老人提供24小时紧急救援服务,形成“线上+线下”服务链环,缓解社区养老“最后一公里”难题。
“老伙伴计划”“老年人助洁项目”“银发无忧”等为老服务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截止2020年,“老伙伴计划”志愿者以电话关爱、心理疏导、健康倡导、社区支持等方式,共计关爱老人13915人,其中上门探访约657007人次,重点关爱探访约296207人次。
据了解,目前,全区已建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3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193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1个,长者照护之家9个。下阶段,本区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要求,加快推进各项养老服务政策落地,促进养老服务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