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5月17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湾镇街道建立“数据池”探索社区救助新路径
“沉默的少数”有了“云画像”

  ■本报记者 何 娉

  几个月前,67岁的李老伯来到江湾镇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询问申请廉租房补贴的问题,李老伯不曾想到,在社区救助顾问的帮助下,自己不仅申请到廉租房租金补贴,还申请到了特困供养补贴,大大缓解了自己的生活困境。

  自去年全市实施“社区救助顾问”制度以来,江湾镇街道建立1+7+35个社区救助顾问点,组建专业化团队,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今年,街道通过建立社区救助“数据池”,借助大数据更加精准识别困难群众的需求,为他们送上社区救助服务的“及时雨”。

  一键识别群众需求

  67岁的李老伯生活窘迫,膝下无子女,父母也不在人世,一度住在社区浴室中。今年年初,李老伯来到江湾镇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想打听如何申请廉租房补贴。工作人员把李老伯的身份信息键入社会救助“数据池”后,系统精准评估出李老伯不仅有“廉租房补贴”需求,还符合“特困供养”的救助标准,了解到老人只申领了低保,工作人员便直接为老人申领了上述两项救助。原本,李老伯每月仅能领到1000元左右的低保补贴,如今加上两项新的救助内容,老人的每月补贴可达4000元左右。

  社区救助工作涉及政策内容繁杂,总有少数困难群众因不熟悉政策而未得到应有的救助。而作为一项涉及部门多的综合性工作,救助工作也面临着条线分割、数据孤岛的问题。此次,江湾镇街道将来自残联、老龄、就业等多个条线的民生数据纳入社区救助“数据池”,在这个应用场景里,个人困境程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贴上“重残无业”“支内回沪”“低收入”等11个救助类别标识,并智能识别和匹配相关政策。只要键入身份信息,求助对象的基本信息和政策标识就一览无余,方便工作人员尽快帮助居民找到合适的救助政策。

  江湾镇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数据池”还在不断更新完善中,今后将有更多关键字段警示功能,以便工作人员对社区内正处于困难,但未提出援助的居民进行主动干预。

  延伸社区救助触角

  除了打造线上服务数据平台,江湾镇街道也不断加大“线下”救助顾问团队的培训力度,扩大救助覆盖面。目前,江湾镇街道救助所成立了“暖心湾”救助顾问工作室,社会救助顾问团队共有48人,包括社区救助顾问、市民驿站救助顾问及相关居委干部。救助所编撰《社会救助工作手册》,定期对救助顾问进行系统培训,提升救助顾问对“困难的少数”的主动发现意识,打通社区困难帮扶“最后一公里”。

  去年,陈阿姨来到江湾镇街道宝鸿居委会归还此前借的轮椅。救助顾问顾慧莲曾了解到,陈阿姨的弟弟身患重病,当初借轮椅是为了带弟弟去医院看病,顾慧莲多心一问,此次归还轮椅,是不是弟弟的病情有了变化?一番了解后得知,陈阿姨的弟弟已经不幸离世,弟媳也早在三年前因病过世,如今家中只有正上初二的女儿独自生活。

  这名孩子的情况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救助顾问和居委干部及时上门探望了女孩,并为她申请办理了每月1900元的孤儿补贴。父母相继过世的打击对孩子不言而喻,女孩又正面临升学压力,为了帮助孩子尽快走出阴霾,顾慧莲联系了孩子所在学校的辅导员,并建立了由社区救助顾问、居委干部、学校老师组成的帮扶小组,一周二次定期联络,解决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逐渐带她走出情绪低谷,回归生活正轨。

  江湾镇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街道还将以“暖心湾”救助顾问工作室为主体,建立多部门联合协作的多层次多平台救助工作帮扶体系,针对困难群众切实需要,链接救助资源、配送个性化服务,帮助救助对象自主自立,更好地融入社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媒体搜索·防疫知识
   第04版:副刊
弄堂里的“老娘舅”
跟团游“泡汤”后不给退费
淞沪铁路旧址再现“江湾出会”
“沉默的少数”有了“云画像”
关注肺结核病
银发族就医将可享“绿色通道”
开启企业服务“集团军”模式
无障碍公交“上线”助残障人士出行
大型滑稽戏《天地“粮”心》走进虹口
昆明路以南项目第一轮圆桌会议举行
虹口报综合新闻02“沉默的少数”有了“云画像” 2021-05-17 2 2021年05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