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桂华
“九雌十雄”说的是大闸蟹最佳品尝季节是农历九至十月份。
“秋风起蟹脚痒”,说的是天气凉了,蟹肉长老质了,蟹肉甜,膏黄香,饱满度到位口味才好。
“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蟹味鲜,以至“食蟹之后,百馐无味”。见李渔《李笠翁一家言》。难怪晋代还有人说出了这样的豪语,只要“左手持蟹螯,右手提酒壶,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南宋诗人陆游在“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诗中,描述他持蟹狂欢,高兴得连昏花的老眼,也顿时明亮起来。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夫人汤国梨寓居苏州时,当食到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时,喜吟,“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享有“蟹中之王”美誉,具有个大强壮,蟹黄肥厚,肉质细嫩,味美异常,营养丰富之特点的阳澄湖大闸蟹最负盛名。可是吃“青背,白肚,金瓜”的清蒸大闸蟹却要用手剥,牙齿咬,既费事,吃相又难看,而且吃不干净仍是一件憾事。
美食同行邀请我共享口福,告诉我,清蒸大闸蟹要趁热吃。因为蟹热时口感最佳,冷了就有腥味,且蟹黄粘壳,吃起来也不方便。最好先吃蟹腿,随后吃蟹钳,再吃蟹黄,最后吃蟹肉。
文雅吃清蒸大闸蟹,必须要用明代初年由苏州日用五金业的能工巧匠别具匠心发明的食蟹专用工具“蟹八件”。
此时服务小姐已将“蟹八件”(墩子、腰圆锤、长柄斧、圆头剪刀、钳子、钎子、小匙和小碗)呈在我的面前,不一会儿服务小姐又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清蒸大闸蟹,笔者便用“蟹八件”在剪、剔、垫、敲、夹、撬、舀、盛的兴趣盎然的亲自操作过程中取出油亮蟹黄、黏稠的蟹膏、雪白鲜嫩的蟹肉,蘸着酱醋细细品味,那真是无上的美味享受。
“蟹八件”各有分工,使用也都有小窍门,要把文吃蟹的艺术进行到底,就得学会弹起这美妙的蟹八件协奏曲。
具体用法:首先将煮熟的大闸蟹脚伸展开,用剪刀将蟹的两只大螯和八只小蟹脚剪下;用钳子夹断大螯的蟹脚关节,用纤轻轻将大蟹脚和小蟹脚中的肉取出后放入小碗内食用。然后将去掉蟹脚的蟹身放入墩上,用锤在蟹的四周轻轻敲打一遍,使蟹壳和蟹肉分离;用斧切断蟹的肚脐,把蟹壳撬开;先吃蟹盖部分,用匙把中间的蟹膏舀出,轻轻将外面裹着的蟹黄吮干净;吃完蟹盖到蟹身,先用剪刀将多余的蟹脚、蟹嘴、蟹肺剪掉,用钎剔除蟹鳃、蟹心、蟹肠等不能食用的部分,用匙取出蟹黄、蟹膏食用;再用剪刀将蟹身剪成两半,用钎取出蟹身里的蟹肉蘸蟹料食用。
读者如有兴趣,不妨一试,若经过多次实战体验,还能将吃完的蟹盖、蟹壳等,拼成一只整形的大闸蟹,这种功夫的表演颇为有趣,文雅品蟹几乎成了一种饮食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