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1月5日在上海市虹口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2023年01月20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5日在上海市虹口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虹口区区长 吕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虹口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和视察虹口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区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全力打造“上海北外滩、浦江金三角”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全力以赴推动北外滩开发建设

  紧盯“三年出形象、五年塑功能、十年基本建成”目标任务,推动新一轮规划方案落地落实落细,加快硬件建设和软实力提升,北外滩开发建设全面起势成势。

  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积极盘活土地资源,116街坊等6个地块收尾交地,59街坊等4个地块成功出让。强化规划引领,完成区域色彩规划,落实北外滩无车区地下空间“一张总图”全过程管控,480米浦西新地标确定设计方案,推进提篮桥片区和山寿里项目规划实施方案等专项研究。加快项目建设,117街坊新建学校、北外滩航海公园等项目顺利开工,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修复焕新,上实中心剧院、92街坊、海运大楼等项目完成建设,数字北外滩展示馆正式运营,海泰滨江超塔平层住宅入市销售。

  品质形象不断升级。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启动运行,第二届“设计寰宇”创意营暨北外滩国际创意节成功举办。精心打造北外滩商圈,上海华贸中心顶奢品牌之家成功落地,中美信托商业项目顺利开业,今潮8弄成为海派潮流新地标,全区共引进各类品牌首店近50家。公共空间持续优化,推动瑞泰里、邮政大楼、河滨大楼等滨水沿线底层开放,升级滨江、滨河驿站功能,上海赛艇公开赛再次相约“世纪同框”,北外滩成为市级旅游度假区,获评三星级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试点)。

  区域影响持续提升。世界会客厅成为上海城市推介大会、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等高规格论坛会议举办地,北外滩展馆亮相第五届进口博览会,过万人次云集参观。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中国资产管理年会等高能级品牌活动 顺利举行。高端资源要素加快集聚,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北外滩国际商会联盟等功能平台相继成立,友邦保险、国联集团等头部企业置业入驻,国供粮油、紫金矿业、伊莱克斯等56个重点项目、超过416亿元投资落地。

  (二)毫不松懈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服务全市疫情防控大局,采取果断措施,全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虹口战役”。上半年,面对空前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全区上下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带领8个工作专班,24小时值班值守、每日例会研判、下沉一线驻点包保,实现快速应急处置,有效落实“四应四尽”。大上海保卫战期间,累计核酸筛查1649万人次、转运隔离3.93万人次,区属定点医院累计收治2702人,建成区级方舱床位1.2万张,筹措各类隔离房源6780间。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多方作用,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物资和就医配药需求。在这场大疫大考中,广大医务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机关下沉干部、向社区报到党员、抗疫志愿者等冲锋在前,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当作为,全区人民共同坚守,众志成城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贯彻落实中央和本市疫情防控优化措施,持续完善诊断、检测、收治、隔离等举措,不断提升疫情防控科学精准水平。集中资源力量做好医疗保障特别是重症救治工作,推进分级诊疗,全区7家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应开尽开”,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个发热诊室“能扩尽扩”,4个互联网医院提供健康咨询、线上配药服务,完成2处亚定点医院改造,新增ICU床位97张。提升养老院、学校等重点场所防疫能力,加快老年人疫苗接种,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居民区结对帮扶,构筑关爱脆弱群体防疫救治体系。

  (三)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展好于预期

  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年实现181.88亿元,同比增长17.2%,增幅位居全市前列。

  重点产业有力支撑。深化完善“5+N”政策体系,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金融、航运两大主导产业展现强大发展韧性,实现区级税收翻番,占全区税收比重达61.3%。金融资管高地集聚效应彰显,落地全国首家国有大行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中邮邮惠万家,新引进工银瑞信上海分公司、天演资本等金融企业126家,目前虹口已集聚全国近八分之一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和六分之一的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高端航运服务能级提升,全球最大的非政府间航运组织—国际航运公会(ICS)上海代表处明确落户意向,全国首个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挂牌启用,成功引入中远海绿水航运等200余家航运服务企业。

  助企纾困加大力度。出台优化营商环境5.0版、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11条和加快经济恢复重振35条等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兑现速度。拨付专项资金46亿元,退减免缓各项税费40.3亿元。创新推出“政银助企三贷联动”,新增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贴息及担保费补贴,撬动近200亿元银行授信,惠及近600家中小微企业。区属国企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超1.6亿元,落实援企稳岗政策补贴6900万元。开展“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累计走访调研企业12434户次,收集问题诉求2051个,处置答复率94%。

  市场活力加快复苏。构建“14438”投资促进服务体系,探索推进楼宇(园区)“租税联动”,大力实施“回家计划”“苗圃计划”,全年引入注册资金3000万以上项目150余个。总部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新增卡夫亨氏、松下信息等31家高能级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创新性平台,目前全区共有市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3家、区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家。产业载体坪效提升,楼宇和园区单位面积产出分别同比增长5.1%和15.4%。目前全区共有亿元楼36幢、月亿楼3幢和亿元园区14个。

  改革创新动力增强。积极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成立元宇宙产业联盟,设立元宇宙1号、2号空间,落地42VERSE等一批元宇宙企业。西门子智能制造创新体验中心正式运行,致景科技、识装科技入选全市10家“工赋链主”企业。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6家,全区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97家。放大海归人才驿站效应,引进各类人才1239名。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合并组建北科创集团,参投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母基金,北外滩集团成功发行公司债,区属国企运营能力不断提升。积极承接和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虹口交易分团采购额增长34.3%。

  (四)扎实有力优化城区发展空间

  大力推进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加快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市容市貌,打造更有活力的人居环境。

  成片旧改全面收官。坚持把旧改作为“虹口最大的民生、最大的发展和盘活城区资源最大的着力点”,通过“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工作模式,推动旧改提速增效,全年旧改签约4142户,历史性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完成不成套旧住房改造2处,涉及居民205户。实施“美丽家园+”工程,完成旧住房修缮超100万平方米,加装电梯完工155台、签约231台。保护城市肌理,延续历史文脉,完成5.47万平方米里弄提升和历保建筑修缮。

  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全区65项重大工程有序推进。全年开竣工面积145万平方米,万安路城市更新、17街坊等7个项目实现开工,中福会幼儿园(虹口分园)、广粤路租赁住宅等9个项目完成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提标改善,5条道路通过市精品示范路验收,完成梧州路(周家嘴路-海拉尔路)道路工程、大连路控江路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实施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24条11.09公里。提升市民出行体验,新增公共泊位287个,实施公共停车场库错峰共享项目7个,新增公共充电桩250根、出租车充电示范站1个,建设老年人“一键叫车”点位66个。

  生态环境优化提升。打开城市公园界面,拓展“公园+”内涵,高标准升级改造和平公园、鲁迅公园,新增全龄段健身、生态科普、萌宠狗乐园等功能,实现24小时全天候开放。挖潜盘活资源,建成汶景园、秋光里2座口袋公园,新建雷士德工学院绿地,全年新增各类绿地2.28万平方米、立体绿化2.5万平方米。推进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持续达标。实施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PM2.5年均浓度较上年同期下降14.8%,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到86.4%,市考断面优Ⅲ类水体比例达到75%。

  (五)赋能增效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坚持系统观念和智慧赋能,提升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基层治理更高效、城区运行更有序。

  数字治理效能加快显现。持续深化“一网通办”业务流程再造,重点推进11个“免申即享”服务,发布“一楼一事办”3.0版,“信易贷”平台荣获上海市“特色数据应用奖”,在全市率先推出知识产权运营转化“一件事一次办”,率先探索9类高频公证事项“好办”“快办”服务和电子公证证书领取功能。整合各类城市运行事项,做实数字底板,综合提升“一网统管”线上线下处置能力。聚焦人、房、地、物数据,实现全区865个居住小区、644个非居住类点位数据互联互通,赋能“区—街—片—居—小区”综合治理,不断提升问题发现和解决效率。

  基层治理能力有效增强。优化居委会布局,新建、撤销和调整居委会39个,推广“沉浸式办公”。积极发挥居民区党组织作用,推动居委、业委和物业协作协同,凝聚“楼长”“团长”等新生力量,将社区疫情防控共同体转化为社区基层治理共同体。择优选派32名机关、企事业干部下沉社区,增强基层工作力量。在全市首创“双路长制”,推动部门整建制下沉,配合基层一体推进疫情防控、文明创建、门责管理、安全稳定等各方面工作,形成“围墙内外”联动治理格局。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综合提升“五防”“五治”能力。

  城区运行总体安稳有序。深化“大安全”工作体系,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隐患动态清零专项行动,系统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全面完成退出民防序列工程隐患整治工作。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守牢食品安全底线。深化平安虹口建设,扎实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推进“砺剑”专项行动,治安、交通、消防、防汛、网络、地下空间等各领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报警类110警情数同比下降37.6%。强化重复信访和积案化解,完善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全年接待法律咨询10976人次,化解矛盾5600起。

  (六)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实施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全年共投入120.29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保障兜牢底线。千方百计稳岗稳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0455个,帮扶引领861人成功创业,帮助633名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目标内。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生活,发放社会救助资金3.1亿元、惠及56.9万人次。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新增4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改建107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完成1025户居家适老化改造。公租房、廉租房、共有产权房惠及更多居民群众。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主副食品保供稳价。

  医疗卫生服务持续优化。完成第五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北部公共卫生中心新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改扩建、区疾控中心能力提升等项目。加强与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动专业学科和人才发展,提升诊疗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嘉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选上海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推动社区健康管理资源与楼宇、园区共享,家庭医生签约率和组合内就诊率不断提高,医联体内双向转诊980人次。启动实施第二轮“国医强优”行动计划,设立12个名中医工作室(站)。推进医保改革试点,持续优化医保基本公共服务。

  教育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统筹做好线上教学与返校复课有机衔接,顺利完成中高考延期保障。持续落实“双减”政策,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推动“思政课一体化”走深走实。积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与上海中学合作共建上中国际虹口校区,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基础教育集团,共建澄衷中学、同济大学幼儿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新建9个普惠性托育点,成功创建上海市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区。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与东湖集团共建酒店产业学院。扎实做好科学技术普及和推广。

  文体公共服务供给丰富。持续打造“城市会客厅”系列,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建成开业,上海文学馆落地动工。中共四大纪念馆举办开馆十周年系列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近9万人次参加。举办“博物馆的力量”主题活动,推出“李白电讯台”等品牌项目,开展“鲁迅文化周”系列活动,“文化三地”影响力不断提升。打造市民艺术夜校、菜场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文化艺术普及教育。建设公园里的5G智慧跑道,新建改建5条市民健身步道、21处市民益智健身苑点、5片市民多功能运动场,“家门口”的体育设施日益完善。

  深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创建。妇女、儿童、青少年事业稳步发展,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档案、方志等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七)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法治建设为保障,扎实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政务服务质量,加快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作风建设持续加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推进区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四责协同”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三公”经费,一般性支出压减20%。开展4个重点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并强化结果运用,建立存量资金动态监控机制,盘活存量资金4.37亿元。

  法治政府建设更加有力。推进科学依法民主决策,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的各项法定程序,邀请利益相关方列席区政府常务会议5次。推进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现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推进政务公开,新增公开各类政府信息4594条,开展“政府开放月”活动37场,打造全市首个“政务公开双语会客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21)”中排名全国第五。加强审计监督,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全年共办理区“两会”期间代表建议173件、政协提案217件,按期办复率达100%。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疫情形势,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在直面挑战中砥砺前行,在抢抓机遇中开拓创新,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经济恢复重振、推进改革开放创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取得新的进展,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虹口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奉献智慧和力量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市有关方面、驻区部队及相关单位,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虹口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外部环境动荡不安,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区域经济总量仍然较小,新旧动能转换还不够快,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的引领作用亟待加强;区域老龄化社会特征日趋明显,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城区功能和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安全运行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应对重大疫情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应急保障体系亟需强化;面对经济领域新理论、科技领域新趋势、社会领域新动态,政府的治理能力还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要求。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观念,发扬斗争精神,继续真抓实干,通过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社会安定和谐,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力打造“上海北外滩、浦江金三角”,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综合分析和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商品销售总额增长8%,完成政府实事项目8个方面36件,生态环保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不低于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下转3版  (上接2版)PM2.5年平均浓度均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坚持时不我待、踔厉奋发,全力加快北外滩开发建设

  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挂图作战、对表推进,以基础设施先行、功能配套先行,实现“三年出形象”、加快“五年塑功能”,全力推动北外滩以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展示窗口的姿态在全球竞争合作中精彩亮相。

  加快规划建设落地见效。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重大项目服务专班,以客户为原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紧密衔接规划、出让、建设、招商链条,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收储即出让、出让即开工、竣工交付之日就是招商完成之时。重点围绕67街坊、68街坊、93街坊和103、104街坊等项目,开展北外滩全球推介。提升规划建设实施平台主体能级,聚焦功能、系统、空间、环境、整体交通和精细化管理等重点,以“一张总图”和管理手册为抓手,加强复杂系统技术统筹、多方参与主体统筹和项目报审路径统筹。实现海鸥饭店改建工程、101街坊、二层连廊示范段等项目竣工,加快推进480米浦西新地标、上海华贸中心、世界会客厅二期、69街坊、核心区北1启动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配合推进北横通道东段、南北通道、轨道交通19号线、新建路隧道唐山路出口匝道改造工程、东余杭路(高阳路-公平路)改扩建工程等大型市政交通项目,形成“季季有开工”“塔吊林立、桩基隆隆”热火朝天的建设局面。

  加快凸显核心承载功能。立足“四个放在”,在服务全市强化“四大功能”、发展“五型经济”中主动作为、勇担重任,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的总部集聚区。关注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集中力量招引一批附加值高、聚合力强的“链主”企业和“一总部三中心”,集聚一批要素市场平台、研发与转化平台、行业协会等功能性机构,新增各类高能级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创新性平台28家。不断优化招商体制机制,有效实施租税联动,进一步提高楼宇(园区)税收落地率和单位面积产出,培育更多总部楼、月亿楼和亿元楼宇(园区)。打造统一外宣形象,做好造势文章,开展平台招商、渠道招商、产业链招商和海外招商,加快推进招投融联动,形成“月月有签约”“近悦远来、蜂拥而至”如火如荼的招商场面。

  加快打造未来城市样板。建设“双碳”示范区,精心打磨无车区、慢行优先区,优化轨交换乘、步行骑行设施,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智慧能源管理、海绵城市建设,发挥上海环交所、绿色技术银行等功能性平台作用,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低碳产业集聚。深化“数字北外滩”建设,建立核心区时空数据模型,加快滨水空间管理等各类数字孪生应用场景开发落地。突出消费引领作用,打造北外滩国际级消费集聚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市级水岸夜生活体验区,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体验经济。坚持居职相融,加快雅诗阁国际人才公寓建设,推动17街坊、32街坊等高端低密度住宅入市。精心守护窄马路、小街巷等独具特色的城市肌理,活化利用好历史建筑群落,加快推动提篮桥监狱搬迁,推进片区保护性开发,提升滨水景观资源,建成北外滩航海公园,打造“始终有温度”“守住记忆、触摸未来”新旧交融的城市画面。

  (二)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全力锻造高端服贸新引擎

  立足上海市域新格局之“中心辐射”,主动服务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在更高水平开放和更深层次改革中,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扩内需稳外需,聚力发展高端服务贸易,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做强高端服务贸易功能。主动扛起服务贸易大旗,推动区域经济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和服务链高价值区段迈进。推动金融服务贸易夯基拓能,紧抓对外开放深化和金融科技应用两大发展机遇,把握上海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契机,以“特色化、国际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方向,聚焦资产财富管理特色赛道,重点引进外资金融机构,集聚金融科技总部,拓展碳金融业务功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航运服务贸易延链升级,加快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管理和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成势。重点发展专业服务贸易、绿色服务贸易和数字服务贸易,着力打造高端全球服务商集聚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交易定价中心和“数字强贸”服务高地。培育发展现代商贸服务、技术贸易、文旅服务和文创教育等新兴服务贸易,挖掘服务贸易新增长点。

  扩大高水平开放合作。主动把握上海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和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的机遇,积极争取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部分重点领域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在虹口复制推广,在更高水平开放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对照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落地。精心谋划第六届进口博览会服务保障工作,开展丰富的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活动,充分承接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推动更多海外优质企业、机构和项目落地。加强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绿色金融、低碳技术等领域的对接合作。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高水平对标改革,推出一批企业感受度高的服务贸易支撑政策和开放便利举措,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在虹口集聚发展、同台竞技、各展所长。推动区属国资改革,国企围绕主责发展主业,完善治理结构,提升发展能力,把握参投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母基金契机,更好发挥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功能塑造等职能,鼓励运用好资本性注资、市场化募资、社会化合资、权益性配资、债务性融资等多元手段,持续增强区属国企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切实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规范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引导平台企业利用数据资源赋能产业升级,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三)坚持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全力推进城区创新浓度提升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对区域发展的战略性支撑作用,打造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

  提升科创服务能级。把握“硅谷到硅巷,科技回归都市”浪潮,瞄准全市三大先导、六大支柱、四大新赛道和五大未来产业,积极联动复旦、同济、技物所、材料所等大院大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基金+基地”的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业发展和科创总部集聚,持续增强区域科创浓度。引进市场驱动型孵化转化平台,探索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和创新全链条加速机制,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拥有关键技术的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培育数字应用示范标杆企业,加快导入数字经济新赛道领军企业。聚焦大数据、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推动临港创新园、北科创生物技术产业园区(筹)、先进材料国际创新中心(筹)、上海国际能源创新中心(筹)等特色园区建设,构建北外滩科创总部集聚区和北中环科创集聚带联动发展格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服务的能力。

  深化教育强区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持续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五育融合”,全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构建义务教育“双减”长效机制,推动课后服务向课后教育转型,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实施新一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和“高中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优质幼儿园占比,持续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发挥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优势,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基地。建设一流教育人才队伍,实施“未来海派教育家”和“五梯队”“五层级”培养工程,更好发挥名校、名校长、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快161街坊新建学校、76街坊新建学校、澄衷中学等项目建设,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探索数字化教学应用场景,推进数字化赋能教育发展。

  打造英才汇聚高地。充分发挥国际人才驿站首创效应,更大力度面向全球引才引智,加快吸引“高精尖缺”战略性人才,建设虹口高水平人才高地。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区,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上外、上财等高校合作,加快推进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留学生创业园建设,扩大“百人工程”效应,实现区、校、企人才共建共育。打造“北外滩人才服务会客厅”,优化人才发展平台和环境,构建更积极、更多元、更有效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优秀人才数据库,完善人才“一卡通”“一码通”服务,让广大人才在虹口舒心生活、安心工作、追逐梦想、成就事业。

  (四)坚持新旧融合、绿色发展,全力推动城区焕发新面貌

  立足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特点,继续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力度,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生动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提升项目投资建设强度。加大“统筹、协调、管理、服务”力度,加快项目审批、开工和建设,确保重大工程项目按节点出形象出功能、体现实物量,全年实现开竣工总面积140万平方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6亿元。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江杨南路(场中路-安汾路)拓宽工程,推进新港路(四平路-大连路)大修工程,加快大名、临平泵站和曲阳污水处理厂、大柏树排水系统调蓄设施等项目建设,持续做好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有序实施老旧燃气、水、电管网更新改造。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实施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中央和市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压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责任,切实守护虹口的蓝天、碧水和净土。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降碳改造,深化与三峡集团合作,探索推进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4万平方米。进一步提高城区绿化品质,精心实施“美丽街区”等市容提升项目,有序推进景观改造、店招店牌、街心花园等各项工程,全年新增各类绿地2万平方米。推进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持续引领城市新时尚。

  着力推进城区有机更新。深化创新“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模式,通过区域平衡、动态平衡,完成230、252街坊等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做细做实做深群众工作,引导居民自主参与旧改,全年实施旧改和城市更新不少于1500户,并结合市政基础设施和轨道交通建设,加大力度适度超前谋划推进旧区改造。坚持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加快推进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加大违法建筑拆除力度,加强房屋出租管理。探索建立军产小区管理服务机制。高标准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实施各类旧住房修缮100万平方米。推动“美丽家园+”提效增能,完善加装电梯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服务,在20个小区增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切实改善居住环境。

  (五)坚持数字赋能、智慧管理,全力推进安全韧性城区建设

  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不断提升各类风险预警防范化解能力,坚决筑牢城区安全稳定屏障。

  持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准确把握疫情防控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强治疗药物和医疗资源准备,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关心关爱,充实基层专业医疗救治力量,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重点服务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不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健全中西医结合救治机制,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持续扩大疫苗接种覆盖面,引导市民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着力加快数字化转型。系统化构建城区数字底座,提升数据汇聚、共享、应用的能力支撑,推进实景地图、城建信息、格网数据融合应用,探索打造数字孪生城区。深化“一网统管”应用建设,优化智能传感器布设,积极推进数据赋能平台试点应用,提升业务中台能力,促进线上线下业务协同流程再造,打造区-街两级“城市生命体征”“数据资产一张图”等应用场景。将应急突发事件纳入“一网统管”平台,部署单兵可视化系统,优化大屏显示模块,实现各街道社会面突发事件视频调度功能。建立全区统一的“社区大脑”标准版,进一步突出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实效,打通数据“堵点”,形成实战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的社区治理服务平台。推广“数字化小区”应用场景,开展小区、商区、街区“三区”融合创新实践,探索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虹口方案。

  坚决守牢城区安全底线。围绕“大安全”工作体系,开展全区风险辨识评估,压紧压实责任链条,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灾害防治、应急管理等各项工作,做实建筑施工、危化品、燃气、自建房、消防、特种设备、道路交通、地下空间、食药品等领域的安全隐患动态清零常态化机制。保障粮食安全,全力创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构建完善“全灾种、大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运用,积极开展“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健全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持续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提高初次信访办理质效。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深化“三所联动”机制,进一步向社区议事厅、商圈警务站、高端商务楼、建筑工地等延伸。持续打造平安虹口,完善区、街道、居委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加强社会面治安防控,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城区运行安全稳定。

  (六)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全力打造幸福美好家园

  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想办法、谋实招、促实效,把服务群众的平台搭建好、机制优化好、措施供给好,建设好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城区。

  持续兜牢基本民生保障。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全力援企稳岗,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大力开展社招、校招,加强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做好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坚持需求导向增强养老服务供给,提升老年人助餐点服务水平,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400户,开展全区养老机构提档升级行动,深化“长护险”工作,推进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持续完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推动廉租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依申请“应保尽保”,建设筹措2718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落实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福利保障,加快无障碍设施高标准建设,优化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健康虹口建设。持续推进“南北守望”区域医疗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基本建成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改扩建项目和北部公共卫生中心项目,强化江湾医院康复医学体系建设,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启动编制新一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区疾控中心软硬件设施提升。完善15分钟社区健康服务圈,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能力提升,持续优化家庭医生诊所布局,提升家庭医生签约率和覆盖面,升级楼宇园区健康服务点。深入实施第二轮“国医强优”行动计划,打造中医服务“一社区一品牌”,积极引入中医特色传承流派。

  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坚持“四问于民”,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推进“民意直通车”“12345”市民服务热线、人民建议征集等工作,充分发挥党小组长、楼组长、志愿者团队作用,鼓励引导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的“团长”“楼长”和能人达人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持续推进为民办事减材料、减事项,综合提升市民驿站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导入更多居民感受度高的管理服务资源,推动“掌上驿站”更加管用好用。划小做实基层治理单元,严把居委会事务准入关,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发挥选派干部下沉社区实效,让基层更有精力、更有能力担起主责主业。提升“全岗通”“三委联办”“沉浸式办公”工作水平,深入推进“虹馨工程”,持续做实“双路长制”,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提高基层治理和服务能力。

  (七)坚持赓续文脉、传承发展,全力彰显城市精神品格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持续擦亮“文化三地”品牌,努力建设更具人文魅力、更显文化底蕴的文明城区,不断增强城区发展软实力。

  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全面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一江一河”文明示范带建设,积极开展“虹口好人”“虹德向善”等主题宣传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鼓舞民心。开展小区拾遗补缺等六大专项提升行动,常态长效开展整治攻坚,进一步提升文明创建质效。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传递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升全民诚信水平,推动文明意识深入人心、文明之举处处可见。

  推动文化体育繁荣发展。整体挖掘“海上方舟”世界记忆遗产,生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虹口故事。深化“城市会客厅”系列,实施昆山悦读公园、虹口文化馆暨图书馆大楼修缮等项目,推进北苏州河剧场群建设,开展“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等精品项目,升级推出一批群众身边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联手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做强工业设计、做优建筑设计、做大数字设计、做亮服务设计,打造优秀设计作品首发高地以及“设计+”新业态新模式策源高地。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高品质建设市民健身步道、健身驿站和长者运动之家等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办好第六届虹口区运动会,筹备首届上海“精武杯”国际友人运动会,做好上海赛艇公开赛等高端赛事服务保障。

  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持续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权益,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档案、方志等工作。积极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与三明等革命老区的对接合作,推动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三、深入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踔厉奋发迈新程,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做好今年工作,关键要牢记“三个务必”,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全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信仰信念,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摆在首位,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牢记“国之大者”,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和市委、下转4版  (上接3版)市政府以及区委决策部署。

  全面深化法治建设。增强法治观念,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切实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决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着力防控决策风险。持续延伸信息公开服务点,完善公众参与反馈机制,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数字解读官运用场景,着力提升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持续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格落实审计监督和整改。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法律、监察和人民监督。

  全面推进效能建设。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全链条优化审批,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实施全过程公正监管,完善失信联合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统筹集成部门资源,跨前主动服务企业,扩大“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范围,持续深化“一楼一事办”,提升市场主体办事体验。加快推进“一网通办”自助服务终端进社区、园区、楼宇、银行等便民场所,积极拓展“随申码”、电子证照社会化应用场景,推动更多便民便企服务掌上办、指尖办。深化企业常态化走访调研,主动送政策、送服务上门,全力当好精准帮扶企业和人才的“金牌店小二”。扎实开展第五次经济普查。

  全面强化作风建设。坚持以严的主基调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四责协同”机制,进一步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加快建立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把有限的财力更加高效地用在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上。着力强化工作的前瞻性和系统性,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全面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当好“施工队长”。进一步激发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凝聚澎湃合力,大力营造比学赶超、只争朝夕、舍我其谁的奋斗氛围,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务实的举措坚决扛起使命担当,不负党的重托、不负人民期望。

  各位代表,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进、勇毅前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展示窗口,为上海在新征程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虹口力量!《政府工作报告》用语解释

  1.“1+8+N”应急处置指挥体系:由1个区级疫情应急处置工作专班、8个街道和各部门条线构成的应急处置指挥体系。

  2.“14438”投资促进服务体系:区投促办、4个产业部门、4个投资服务分中心、3个区属国企、8个街道,形成高效协同、无缝搭接的为企服务机制。

  3.“回家计划”“苗圃计划”:前者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引导重点企业在虹口扎根经营相关工作;后者指重点聚焦在线新经济等新兴热点,培育、引进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相关安排。

  4.“5+N”政策体系:本区新一轮产业政策体系,由区发展改革委制定的5个基础性专项政策,和相关部门制定作为具体操作办法的N个实施意见组成。

  5.“一楼一事办”:本区“一网通办”专属品牌,是在“组团式服务”基础上,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核心,强化“第一时间介入、专业组团、定制服务、集成办理、线上线下融合”的工作机制,简化办事手续,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周期,变企业跑腿为数据跑腿,有效降低区内大型商业体开业的办事成本。

  6.“一次事一次办”:以“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为目标,将多部门、多层次相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通过环节整合、流程优化,实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网办理、统一发证、一体管理等“六个一”的一体化办理。

  7.“五防”“五治”:前者指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社会矛盾风险、公共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后者指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

  8.“一总部三中心”:指大型企业的总部、研发中心、业务运营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

  9.三大先导、六大支柱、四大新赛道和五大未来产业:三大先导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六大支柱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四大新赛道指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五大未来指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

  10.百人工程:本区专业人才储备项目,重点录用国内“双一流”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以及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主要在各部门、街道工作。

  11.“一卡通”“一码通”服务:前者指为持有本区高层次人才卡的人士提供包括人才发展、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多元生活等多项专属服务;后者指将高频的人才服务项目包括政策查询、驿站申报、招聘资讯、智能应答等进行集成,以虹口人才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向企业和人才提供整合化的全周期服务,打造海内外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服务一码通享。

  12.虹馨工程:本区社会创新品牌工程,各街道结合社区实际,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友好型社区创建、社区会客厅建设、居委会标准化建设、美丽家园+、市民驿站提升、数字化转型系列、城市微更新”8个方面推进;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民愿景”变为“社区创新场景”。

  13.掌上驿站:作为市民驿站的线上平台,以上海市民云为载体,承载“党建群建、生活服务、就业服务、事务办理、心灵港湾、网格化管理和民意直通”7大类服务功能,面向各类人员提供各类线上咨询、预约以及事务办理等服务。

  14.“五梯队”“五层级”培养工程:虹教系统启动的新一轮干部教师人才梯队培养工程。干部人才“五梯队”包括“名校长-骨干校长-校级干部人才-校级储备人才-优秀青年干部人才”;教师人才“五层次”包括“学科高地理事长-学科培育基地主持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

  15.“海上方舟”:指二战时期来沪避难的欧洲犹太人在北外滩与同样遭受战争蹂躏的上海人民一起,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相关历史故事主要发生在犹太难民纪念馆附近的舟山路区域,相关档案文献正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综合新闻
政府工作报告
虹口报要闻02政府工作报告 2023-01-20 2 2023年01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