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6月0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康里的赵超构

  ■盛涤民

  今年5月,是《新民晚报》创始人、报界宗师赵超构诞辰115周年。日前,曲阳宣讲团金洪远做客银联居民区,声情并茂地为居民们讲述晚报宗师赵超构的故事。

  赵超构是1946年9月迁入虹口区溧阳路瑞康里的,一住就是42年。瑞康里建于1931年,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式石库门小区。当时赵超构居住在92号,而金洪远的家在94号,彼此是贴隔壁邻居。

  赵超构家住的是亭子间房子,卧室兼书斋只占前楼半间,约十平方米,一张三尺半铁床,一只写字台,一把旧藤椅,还有3只矮书橱,异常的简陋。《虹口区志》和《虹口文化志》均有“赵超构”条目。

  赵超构笔名林放,长期主持《新民晚报》工作,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一生先后有过与毛泽东的7次交谈。著有《延安一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

  1944年,赵超构作为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员到访延安。6月12日,赵超构首次见到毛泽东,与毛泽东有了一对一的深入交谈。当年他写出十多万字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曾引起轰动。毛泽东看后说:“在重庆这个地方发表这样的文章,胆识可贵。”周恩来称之为“中国记者写的《西行漫记》”。

  在金洪远童年记忆里,赵先生是一位“普通人,一个寻常百姓。”赵超构喜欢散步,总是从报社走回家,难忘的是,每到夏天晚上,赵伯伯爱坐在门口小竹椅上喝茶抽烟,手里蒲扇轻摇纳凉。身边常有左邻右舍聊天,说些家长里短。有一次,聊到《新民晚报》的复刊引起社会的轰动,大家在邮局大排长龙买报的情景,赵伯伯满意地笑了。

  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后,副刊上的“夜光杯”栏目影响很大,赵老以“林放”为笔名开设了个人专栏“未晚谈”,几乎每天一篇,针对当时社会的热点、焦点、疑点和难点大声疾呼,且针砭时弊,笔锋犀利,言简意赅,鞭辟入里,凸显了他“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和“写就不朽文”的功力,读来,令人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勃然振奋。

  赵超构一生致力于新闻事业,他以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洞察力。既记录时代真相,又推动社会进步,在新闻界留下了深远影响,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报人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晚报泰斗”。《人民日报》曾以“一笔曾当百万师,赤赤丹心照汗池”评价他。

  来听讲的新民晚报老读者们,对“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民晚报增添了感情,对赵超构老先生充满了崇敬,深情怀念这位“为百姓分忧,与百姓同乐”的报界泰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副刊
瑞康里的赵超构
难忘象形粽
《荷姿绰约》
惊讶中的泪水
厂里人
麦穗的絮语
虹口报副刊04瑞康里的赵超构 2025-06-06 2 2025年06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