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专版·虹口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7月1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旧址
▲话剧《文成公主》(1961年)
▲话剧《年青的一代》(1963年)
现上海戏剧学院
  2005年12月1日,素有“明星摇篮”之称的上海戏剧学院迎来了六十华诞。这六十多年来,上海戏剧学院培养出的人才占据了中国演艺事业的半壁江山,培养了严翔、焦晃、余秋雨、魏宗万、赵有亮、王扶林、李家耀、乔榛、祝希娟、潘虹、奚美娟、金长烈、韩生、吕凉、周本义、吕振环、蔡国强、陈蓉、董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戏剧、电影、美术界的著名艺术家。

  上海戏剧学院能取得今天辉煌的成就,首功当推著名的戏剧家李健吾先生,正式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学校才得以诞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孤岛终于挣脱了桎梏,百废待兴。为了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李健吾与黄佐临、顾仲彝商量,谋划创办上海戏剧专科学校。这个倡议得到了上海教育局局长顾毓秀的支持。经过紧张的筹备后,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于1945年11月1日成立,由顾仲彝首任校长,吴仞之首任教务主任。校址选在北四川路横浜桥北端(今四川北路1838号)。这是一幢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有9452平方米,建筑面积7183平方米。楼高四层,底层的入口形似平拱门洞,镶有三角形的山花,圆券形窗框上用券心石妆扮,房子的外立面墙用花岗石饰面,整幢建筑呈现出早期现代派风格。

  上海戏剧学院成立伊始就受到国民党中央委员兼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道藩的责难,理由是:南京已有一个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上海再办一个不甚相宜!李健吾、顾仲彝据理力争,以“实验演出”为名,将学校更名为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并给张道藩加了一个“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头衔,风波才得以平息。之后,学校聘请了李健吾、顾仲彝、黄佐霖、熊佛西、洪深、田汉、欧阳予倩、曹禺、杨村彬、吴仞之、吴天、赵景深、安娥、凤子、陈白尘、胡馨庵、赵丹等等一批社会名家执教,其中不乏名载中国话剧史册的杰出人物,他们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学养,同时对西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他们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熊佛西认为:“最民众的艺术当然是戏剧”,戏剧即教育,民众教育的最好方式是戏剧。他们在戏剧教育上,敢于探索与创新,大胆借鉴欧美等国的艺术教育方法,采用西方戏剧艺术的教学资源,开设的课程有西洋戏剧史、欧美名剧研究、透视学、素描、色彩学、装置实习、电影常识、身体训练、舞咏等等,后来还陆续开设了培养编导人员的研究班,话剧科的演员组和技术组,这技术组是中国第一次开设的培养舞蹈美术人才的学科专业。剧校真可谓人才荟萃,师资阵容强大。正是他们奠定了戏剧教育的坚实基石,从而为上海戏剧专科学校的发展累计了非常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戏剧学校虽已建立,然而针对剧校风波仍然不断。当国民党军警在自由出版社门前殴打并逮捕张贴标语的学生,剧校的学生集体抗议并很快创作演出了活报剧《不自由出版社》鞭挞当局的暴行;在追悼李公朴、闻一多的大会上,师生们大义凛然地演唱安娥作词的《挽歌》;剧校师生们追求光明,敬仰真理,校内从不唱国民党党歌,使得三青团难以在学校公开活动……这一切引起国民党当局极为不满。1946年9月20日,上海市参议会议长潘公展以“节约开支普及国民教育”为名,宣布裁撤剧校。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向当局请愿抗议,发表告各界人士书,郭沫若、矛盾、田汉、赵丹等文化届著名人士也大力声援,联合发表《上海戏剧届为上海市立实验学校“裁撤”问题告社会人士书》、《致朱家骅、吴国桢、张道藩、潘公展、李熙谋的公开信》,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迫使参议会于1947年1月取消裁撤剧校的决议。不久,上海市教育局代局长李熙谋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迫使熊佛西校长主动辞职,遭到全校师生一致反对,没有得逞。国民党当局见此计不成,便想从经济上扼杀剧校:将剧校三楼拨给博物馆,底层办国民小学,同时消减甚至停发办校经费。但是这一招也不灵验,在熊佛西校长的领导下,剧校筹划了周末文艺晚会来筹集经费,许多著名演员应邀前来参加义演。晚会上,周璇、上官云珠表演了独唱,赵丹、白杨、张瑞芳、秦怡、陶金等人表演了朗诵,高百岁、吕君樵、金素琴合演了京剧《武松与潘金莲》、《人面桃花》等,节目精彩纷呈,黄宗英演出的故事表演《卖火柴的小女孩》感人最深,一时轰动申城,梅兰芳先生也倾情声援,为剧校举行了义演。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制裁宣告失败。

  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在斗争中扩大了影响。学生们在动荡的局势中坚持边学习边演出,从1946年3月至1949年5月,累计演出的剧目有《狂欢之夜》、《茶花女》、《以身作则》、《人之初》、《家》、《大雷雨》、《芳草天涯》、《丽人行》等四十多出,达五百多场次。还演出活报剧《天下为此公》,旗帜鲜明地针砭时弊、讽刺国民党腐朽政权。1947年秋,剧校建立了中共地下支部,团结光大师生合力奋战,迎接上海解放。

  1949年5月6日,陈毅、粟裕任命黄源代表上海军管会接管剧校,同年10月剧校恢复原名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仍由熊佛西任校长。1952年与行知艺术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改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1955年8月校址从四川北路迁至华山路630号,又于1956年12月正式更名上海戏剧学院,延续至今。

  岁月如歌,群星璀璨。为了铭记四川北路上这个“明星摇篮”的诞生地,2004年1月13日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旧址”为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选自《话说上海(虹口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经济新闻
   第03版:社区新闻·他山之石
   第04版:专版·虹口文史
全民健身精彩梦 体育文化谱新篇
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旧址
李健吾
艺术家的摇篮
虹口报专版·虹口文史04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旧址 2013-07-15 2 2013年07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