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鹰送我一本《假面吟》,觉得蛮好看的,忍不住想说几句。
“人世非无假应酬,戏场也有真歌泣。”书里说的是几代越剧演员的戏曲生活与现实人生,每一个角色都在假面下吟唱,倾尽了他们全身心的付出。越剧《白兔记》的唱词几乎贯穿全书,为什么王小鹰对唱词那么熟呢?如果你稍微了解她的经历,就全明白了。
王小鹰的母亲王壮霄是越剧发源地——浙江省嵊州人士,对家乡戏自有一种亲切感,在女儿读五年级时,带着去看由徐玉兰和王文娟合演的《红楼梦》,王小鹰从此便迷恋上越剧。上初中一年级时,与几个戏迷去考浙江省某越剧团,竟然一考即中。不料,母亲竟极力反对,大发雷霆,撕了录取通知书。可是王小鹰对越剧的情结一直未改,无论是在黄山“修地球”,还是读大学,直到当了作家,还是念念不忘越剧,并与越剧界的演员成了好朋友。
戏看多了,王小鹰便产生种种好奇:戏曲演员天天戴着假面演唱别人的故事,他们自己内心是不是发生微妙的变化呢?他们自己的人生故事与他们演绎的戏曲故事之间,会不会产生某种神秘的关联呢?当脱下舞台上的“假面”,他们又会以怎样的面目展现在现实生活中呢?凡此种种,王小鹰的笔下出现了这本《假面吟》。
我创作《安娥传》时,为了采访王文娟,约王小鹰陪同前往,她一口答应。那次采访非常成功,还一起拍照留念,原因所在,就是因为王小鹰。她与王文娟简直亲如一家,走过去只需几分钟。有一回,王小鹰送吃食去,不久,王文娟家的戏迷刘萌即送了更加可口的给王小鹰,弄得王小鹰不好意思起来。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说起那个刘萌才有意思呢。我到王文娟家去时,见到刘萌,以为是住家保姆,其实是王文娟的戏迷,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她。
王小鹰不光对越剧情有独钟,对美术、昆剧、古筝等也是如此。昆剧是一对一地学,学得可认真了,声眼手法步,一点不马虎,可惜没有机会看过或者听过她的唱,我想一定与她的著作一样,蛮好听,蛮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