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阳光刚刚铺洒在山阴路的石板上,宁静的弄堂里就迎来了5张年轻的面庞——他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微电影爱好者们,这次汇集上海参加一个微电影大赛。按大赛规则,这支5人组成的参赛队伍,只有一天的拍摄时间。
而一个发生在四川北路街道的真实故事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于是,他们选择来到虹口区拍摄。
真实故事打动“95后”导演
王基铭是这部微电影的执行导演,正在甘肃读大二,此次来上海参加微电影大赛完全是自掏腰包,不过这并不能阻止他热爱拍摄微电影的梦。
“我们听闻这里有位80多岁的老伯,一生都住在山阴路上,因为这个社区浓浓的海派情怀让他难以割舍。后来,儿女们劝他搬去新家住时,老伯却坚持不肯离开巷子。这个人与旧居、人与文化深深联结的故事打动了我们小组成员,所以我们决定来到这里,把它拍出来。”王基铭说。
依据这个真实故事,他们将此次微电影命名为“宽巷”。四川北路街道获知他们拍摄计划后,很支持这支“95后”团队,于是,在居委干部的帮助下,他们很快在山阴路上找到了社区居民王凤青老伯出任最关键的男一号。
社区居民参与微电影拍摄
有了男主角,旧宅的取景也是一大难题。为了体现老人与旧居的情感联系,“95后”们一直在寻找能体现生活气息和历史沉淀感的小屋。
当他们找了近一个小时后,终于看到了一户理想的室内取景地: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靠窗的小塌上、榻上堆着成堆的旧书微微泛黄、一张上海人家常见的方桌、一把扶手处磨得发亮的老藤椅……王基铭小组一看到这间屋子就喜欢上了。不过起初想到拍摄要占据居民家一天时间,他们还担心居民会有微词,不料这户人家很爽快地就答应让他们取景拍摄,还在他们拍摄时,帮着提醒来往居民们不要发出声响,让孩子们好好拍电影。
为了完成孩子们的梦想,作为男主角的王老伯虽已80多岁高龄,仍一直坚持拍到下午三点。山三居委“80后”居委干部虞文倩出演王老伯媳妇。她说,居民们无论老少,都相当欢迎这群小导演。在居民们齐心协力的合作下,仅7个小时,王基铭小队就完成了这部微电影的拍摄。
用微电影致敬海派情怀
“真是很感谢川北的居民们,他们很努力地在帮我们实现梦想!”当记者问起拍完后有何感触时,王基铭如是说。
作为一个甘肃人,虽然是第一次接触石库门文化,但四川北路街道沿线深深的海派风情以及山阴路上居民们的真心付出,却让这个甘肃小伙有了深刻的体会:“一天接触下来,我觉得住在山阴路上的居民们,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方式——正是他们住在这些海派建筑里,才让建筑焕发出了别样的韵味,这种浑然天成的海派风格,并不是那些刻意打造怀旧风的商业街区能替代的,所以我们在拍这部微电影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对海派情怀致敬。”
图为“95后”们正在社里区进行微电影拍摄。蒋雯嫣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