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站在香烟路桥上,桥下的沙泾港蜿蜒穿过。桥东,荡漾着耸峙的大厦的倒影,这个爱家国际大厦,为原益民食品一厂旧址;桥西,漂浮着益民食品一厂历史展示馆的轮廓。沙泾港的一湾清清碧流,将它们挽连了起来。
我先到大厦,向晨练的老人询问。一位或许是老厂的退休职工,热心地领着我兜了一圈,兴致勃勃地“指点江山”,说这一排楼原为实罐车间、那一排楼冷饮车间、后一排为巧克力车间……但我总觉得有点缥缈,摸不着头脑。老人说,如果你真想深刻了解益民厂,还是到对面的厂史馆去吧。
我来到对面厂史馆,红瓦青砖清水墙,上下两层,原为益民厂职工食堂。修旧如旧后,外观古朴典雅。里面很大很宽敞,上下共1800平方米。讲解员姑娘说,工厂肇始于1913年美商的海宁洋行,后为粮秣实验厂,解放后更名为上海益民食品一厂,2004迁往奉贤新厂,已有上百年历史。
我边看边听边记,参观了一个小时。印象深刻的是,当年光明牌冷饮与美女牌冷饮,短兵相接的对垒。1950年春,在厂领导支持下,设计人员创作的光明牌商标面世,一支红彤彤的火炬,寓意天亮了;周围56道熠熠的光芒,象征56个民族。初夏,国产光明牌冷饮生产出来了,但销售不理想。此时还允许外国商业存在,上海冷饮市场是美商生产的美女牌的一统天下。厂干部职工组织了一场广告战,先是在电台、报纸、广播发布广告,再开宣传车上街,把柴油机搬上车发电,车上的女工一手举光明牌宣传品,一手捧麦克风,在市中心沿途宣传。这还不够,厂史馆有一张照片,摄于上海郊区,5位穿对襟花布衫的美丽女工,包着防风沙的头巾,举着广告牌,风尘仆仆的样子,身后是一片庄稼茂盛的农田。
效果出来了!盛夏季节,厂门外的窗口及益民厂分布在各处的光明冷饮供应点,排满了等待批发冷饮的人。有踏着黄鱼车的,车上备一条棉被,准备盖冷饮。更多的是,背一只长方形小木箱,箱中有一条小棉花毯。当一打打冷饮装满了黄鱼车和小木箱后,另一番景象出现在上海——小贩们扛着小木箱穿街过巷,边走边用小尺子敲出“笃笃笃”的声音,拉长了嗓子叫卖道:“光明牌盐水棒冰、赤豆棒冰、绿豆棒冰要伐?”而在大街的商店冰柜上,营业员用一把明晃晃的长刀,将一块光明牌中冰砖一切为二,分递给年轻的情侣,一股奶油的香甜味在空气中飘逸。光明牌冷饮销售看好,尤其是光明牌棒冰,日销4万打,超过了美女牌!上海人都知道了光明牌冷饮。
而后抗美援朝,益民厂生产光明牌军需猪牛肉罐头,送往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一口炒面一口雪”的志愿军陆军手里。空军除罐头外,还生产了作为口粮的巧克力。“最可爱的人”尝到了可口的食品,勇猛更添。战士们冒着炮火前进,把红旗插上一座座被攻克的山岭;战斗机群冲上云霄,弹无虚发,打得美军飞机拖着一长串黑烟坠地……
一提到巧克力,讲解员说当年她老妈买回厂里的优惠价巧克力边角料,就叫她哥拎竹篮装着大米和边角料,到弄堂口请爆米花的师傅加工。当爆米花机“嘭”的一响,打开盖头,淡咖啡色的爆米花“哗哗”倾倒进竹篮,夹带着大米的清香和巧克力的醇香,叫人忍不住抓起一把就往嘴里塞。
厂史馆后,一个按原样缩小了复制,高5米的赭色冷却水塔,木结构8层,水泥底座。讲解员说当年的厂房高3层,周边也没有高楼,高10米的水塔是这一带最注目的标志性建筑。
遥想当年,塔影倒映在水中,对岸的红白夹竹桃花开了,粉嘟嘟的。香烟路桥下舟来舟往,艄公划桨撑篙,运来益民厂的原料,运走益民厂的产品。
参观完了,我买了一根新厂生产的光明牌雪糕细细品味。感觉到光明牌商标,就像一根串起益民厂历史的灿烂红线。
出馆前,讲解员叫我在留言簿上写几句,我提笔写道:“光明火炬,益民品牌,儿时从4分一根的棒冰上认识。亲切的记忆,隽永的味道。历时愈久,火炬愈红。青春不老,益民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