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学校是虹口区的一所特殊学校,在这里学习的是一群智力残障的学生。近年来,学校党支部坚持引导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为这些“折翼的天使”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李晶晶是学校的一名党员教师,多年默默耕耘特殊教育岗位。她不仅用心用情守护着密云学校的孩子们,而且远赴云南贫困地区支教,为当地的特殊学生送去爱与温暖。
成长经历启发走上特教岗位
作为一名知青子女,李晶晶从小在云南普洱生活长大。10岁时,她因病休学,她的班主任每晚风雨无阻,坚持上门辅导功课。从此,立志当一名像自己班主任一样的人民教师的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20岁,在上海,李晶晶如愿成为了一名音乐教师,把一首首欢快的乐曲带给孩子们。
30岁,她的儿子查出了自闭症,为了给孩子最专业的陪伴,她通过自主学习考出了特殊教育上岗证。同时,自己的经历让她想帮助更多孩子,她坚持转岗到特教岗位。
40岁,多年的特教经历告诉她,必须竭尽所能帮助每一名学生,然而特教这个领域在很多地方因为条件所限而缺乏应有的投入,尤其在西部贫困地区。
2018年,团市委招募赴滇特殊教育志愿者,李晶晶当时心中就萌生了强烈的愿望,她要回到云南,为家乡的特教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取得校领导的支持和家人的理解后,她顺利地踏上了为期半年的赴滇支教之行。
奔走崎岖山路坚持送教上门
李晶晶被分配到了普洱市特殊教育学校,情况比她想象中的还要严峻,当地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开展对重度残疾学生的送教上门工作路途遥远、困难重重。
李晶晶的专业特长是音乐治疗和送教上门,结合当地实际,她系统地设计了教学方案。在教授学生层面,首次为孩子们开设了音乐治疗等课程,由她亲自上课。在老师带教层面,每周开展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把科学先进的方法理念传授给当地教师。她跟着当地教师走遍了普洱市8县1区,奔走在崎岖的山路间,到最远的景东县车程需要8个多小时。
半年的时间里,她为普洱市培养了一支349人的送教师资队伍。李晶晶还带着当地教师组建了一个课研小组,课题《教育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山区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工作探索与实践研究》成功申报“2018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并立项,实现了普洱市特殊教育学校省级课题零的突破,为当地开展特殊教育工作打开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
李晶晶深知作为特教老师除了必备的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小尹是李晶晶送教途中发现的一个孩子,他先天视力残疾,父母也均为残疾人,这是一户典型的“因残致贫”的建档立卡户。因为开班人数不够,他无法入读最近的特殊教育学校,但是这样一个适龄儿童在家得不到正规的盲教育实在太可惜。通过与普洱市扶贫办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多次对接,以及与他家人的反复沟通,她成功把这名孩子送进了普洱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接受正规的盲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
整合多方资源发起“梦想教室”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传授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提升特校教师教学与康复训练能力,为特校搭建常态化、可持续的教育平台,李晶晶联系同批援滇志愿者,共同发起“梦想教室接力计划”,该计划分为梦想教室筹建、梦想课堂、梦想音乐会、梦想俱乐部四个部分,得到了上海市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和共青团普洱市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在短短的十天之内,她们从上海募集了价值十六万元的物资用于建设“梦想教室”,成功策划举办了一场梦想音乐会,实现了普通学校和特教学校学生的融合演出。“梦想教室”还成为了“沪滇青年志愿者示范基地”,吸引培养了一支大学生志愿者队伍。
在李晶晶支教的半年里,校党支部给予她源源不断的支持与保障。班主任对她儿子照顾细致,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几位党员教师抢着承担李晶晶原先负责的巡回指导工作。尤其在她发起“梦想教室”物资募集倡议时,支部的党员教师们纷纷响应,有的出钱援助购买乐器,有的订购书籍寄去普洱,还有的发动朋友一起出钱出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每个人不分性别、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贫富、不分民族都能接受良好教育。”
“把上海的好做法带过来,希望梦想教室在我们服务期结束后还能延续下去,同时也希望全社会给予特殊教育、特殊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是李晶晶最大的心愿,她将一如既往地在特殊教育之路上坚定踏实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