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媒体搜索·防疫知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2月01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年俗文化:桶蒸糕、打年糕、焋糕

  上海人素来爱吃糕。“糕”与“高”同音,有节节高的口彩。迎新吃糕也是上海年俗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饮食文化。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上海年俗中的三“糕”——桶蒸糕、打年糕、焋(zhuàng)糕。

  桶蒸糕

  桶蒸糕是闵行颛桥地区的传统年俗小吃,名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桶蒸糕由大米和糯米混合磨粉制成,用专门的杉木桶作为蒸具,蒸好后呈直径三十厘米、厚十多厘米的圆筒形。

  打年糕

  俗语云:“有钱没钱,蒸糕过年。”因“糕”“高”同音,年糕寓意美好。如果要选取上海最具代表性的过年食俗,年糕当仁不让。

  上海各地抟粉打年糕习俗略有区别,以崇明年糕最为有名。崇明年糕较之别处更高、圆、厚、重。崇明年糕称“笼”,一笼年糕的主料为二十斤左右的米粉,其中糯米占七八成,白米占两三成。加适量水,拌入糖及枣子、核桃肉、栗子、蜜饯等配料后,盛在竹木制成的蒸笼里蒸。蒸熟了倒扣出笼,重约三十斤,高二十公分以上,够一家人从岁末吃到年初。

  有时将年糕切成宽约两公分、长约十公分的“糕丝”,方便储藏食用。大年初一清晨做成年糕酒酿汤,俗称“酒瓣糕丝”。崇明还有另一个习俗——吃撑腰糕。《崇明县志》载:“二月二日,祀土地神,吃撑腰糕。”即在二月二这天重新蒸煮春节留下的年糕,迎接春耕生产的到来。

  焋糕

  焋糕是上海一道传统又独特的小吃。由于如今在街头难以买到,被称为魔都“奢侈”的年味,代表了许多老上海人儿时过年的记忆。如今沪郊金山、松江、奉贤等地仍保留焋糕的年俗传统。与年糕寓意类似,焋糕吃的也是祝福,祈祷生活节节高。

  焋,意为装米入甑熏蒸,因此焋糕又称蒸糕。焋糕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和粳米,二者混合比例因地而异。蒸前在糕粉里加入糖水不停揉搓,叫做“溲(sōu)糕粉”,糕粉溲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焋糕的质量。将溲过的糕粉用筛子过滤一遍,使口感更加绵密,叫做“插糕粉”。接着将筛好的糕粉洒入模具中。

  与桶蒸糕、崇明糕不同,金山、松江等地的焋糕多用三乘三、四乘四、五乘五的方方正正的竹制模具,方言称之为“糕正”。之后挖洞,在糯米粉中放入豆沙或枣泥等甜馅料,再用糕粉填平模具。翻面后,揭开上面盖着的模板,糕点就有了精致的外形。最后一步是将焋糕送上灶头,蒸过后的糕点可以在寒冬腊月放上个把礼拜不坏。上海市非遗吕巷白龙糕就是焋糕的典型代表。

  与焋糕类似做法的还有松江叶榭软糕,由于配方不同,具有松、软、甜、香、肥五大特点,吃起来松软香甜而不腻。这种用土灶蒸出的美食源自明万历年间,是松江糕点的经典之一,同样名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软糕有方糕、素糕、桂花白糖糕三个品种。方糕以猪油、豆沙、枣仁、红绿瓜丝、绵白糖为馅心,外现呈正方形,色泽鲜艳,特点为肥、香、甜;素糕混入上等绵白糖,外现呈大块长方型,雪白细腻,线条清晰,特点为松、软、甜、凉,糯而不粘;桂花白糖糕以全糯米加桂花、白糖、猪油、豆沙制成,外观呈圆盘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媒体搜索·防疫知识
   第04版:副刊
本区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区领导检查市场保供稳价和疫情防控工作
“踮着脚尖”盼旧改 市区组团来呼应
节日清单传递“第二故乡”温度
疫情零星散发 文明出游防范
上下“一盘棋”做好“十四五”工作
上海年俗文化:桶蒸糕、打年糕、焋糕
“人防+技防”,把“篱笆”扎得更紧些
推动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
北外滩集团百万年薪“选将”成功
虹口报媒体搜索·防疫知识03上海年俗文化:桶蒸糕、打年糕、焋糕 2021-02-01 2 2021年02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