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绣丽
四、消防体育竞赛
1951年9月,虹口体育场建成,可容纳观众18000人,是新生的上海市人民政府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的场所。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如果往上追溯,就会发现这片土地的硝烟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于是难免令人生起“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慨叹!
早在1895年,租界工部局在北四川路租地200多亩建造射击场,硝烟弥漫的是一个民族的屈辱史!1905年,租界当局又按英国格拉斯哥体育公园模式在此开工建造体育场,于1909年建成,取名为“虹口娱乐场”,后于1922年改称虹口公园,只对外国人开放,直到1928年,才对中国人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将公园和体育场分开,命名为虹口公园和虹口体育场。
1957年11月11日,虹口体育场的看台上人头攒动,上海市第一届消防运动会在虹口体育场举行,公安部和17个省市公安消防部门负责人及市民共2万人次出席观摩。
本次运动会上,公安消防队员360人和高桥油库等29个工企单位、专职、兼职消防队员71人参加着装负重100米跑、灭火机120米接力扑救油类火灾、100公尺单身救人等13个项目的比赛。
1958年11月30日,上海市第二届消防运动会再次在虹口体育场举行,共有1.6万人出席观摩。公安消防队员124人,工企消防队员194人(其中女48人,男146人)参加爬管救火、云梯、二氧化碳车灭火等29个项目的比赛。
上海市第三届消防运动会则于1965年6月6日在江湾体育场举行。华东地区大中城市公安消防部门负责人179人和群众3.5万人出席观摩,公安消防队员、工厂企业消防队员和农村集镇群众义务消防队员1869人参加比赛。运动会设比赛项目19个,比武项目21个,其中挂钩梯攀登练习塔等2个比赛项目打破全国第一届消防体育运动会纪录,虹口消防队取得公安团体冠军、虹口消防队队员成忠孝取得冲锋梯第一名的佳绩。
改革开放后,上海市第四届消防运动会于1978年10月12日在江湾体育场举行。运动会进行徒手、负重翻越障碍板、着装登车三号操、摇梯水塔操、水管攀登八楼(徒手、背水带、背面具)、双人翻窗、单绳自救、救物(徒手、进窗口、负重)、黄河大炮泡沫车扑灭直径10米油罐火灾、消防隔热服功效表演、高层建筑灭火演习、18米曲臂登高车操作扔演等18个项目的比赛和表演。
1982年11月7日,上海市第五届消防运动会在虹口体育场举行。市领导及14个省、市公安消防部门负责人和群众2万人出席观摩。运动会进行楼层登高、空中救人等26个项目的比赛和表演。
1990年5月14日,上海市第六届消防运动会举行,于10月14日在江湾体育场闭幕,历时5个月。市领导和驻沪部队、公安部消防局、19个省、市消防部门负责人及各国驻沪领事和群众3万人出席闭幕式,倪鸿福作了讲话。
这届运动会改变以往模式,立足于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宣传普及消防知识和消防技能训练。运动会期间,举行有122万人参加的消防常识学习和考试;37.4万人参加区、县、街道、乡镇组织的消防知识竞赛;各公安、企业17.4万消防人员参加消防技能选拔赛;17754个单位法人代表和防火负责人参加消防知识考试;近百名局、处级领导干部参加知识竞赛决赛。运动会的规模、参加人数、活动内容均超过历届消防运动会。
在闭幕式上,2900多名消防人员、54辆消防车作了高难度的灭火和抢险救灾表演,上海电视台做了实况转播。
五、《消防之歌》
一个冬天的夜晚,某工厂仓库突然起火,某消防队得到警报,头车迅速开出,二车司机连外衣也没得及穿,一爬起来便迅速登车,可是这部三十多年的老车一时却发动不起来,所以迟到了几分钟。大火迅速蔓延,烧到了工厂大楼,幸而消防队员英勇灭火,冒险救出重要图纸,才避免了重大损失。
二车陆副队长发现了这个情况,日日夜夜地想着如何使车子发动得快些,使人民财产更有保障。
一天,陆副队长到某消防厂去检查消防设备,看到织布机自动停车,得到了启发,回来后就设计了一个自动发动器,再接到救火车上,车子就自动发动了,这样可以缩短上车时间。由于自动发动器的发明和各项工作的改进,从最快30秒出车,缩短为8秒钟,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这是一部名为《消防之歌》的电影故事,由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58年,是全国首部消防题材电影。
电影以虹口消防队尖子班为原型,电影中老式的油布,白帆布的披肩式雨衣,绿色帆布战斗服,铜制的头盔,这些都是虹口尖子班所使用过的消防战斗服。也是从那时开始,更快出车、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一代代消防人那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六、江流多浩荡,竟夕成烈云
1960年2月16日,傍晚的夕阳,刻画了两名消防战士冲锋陷阵的辉煌瞬间。
这天下午,英籍货轮“友玛利亚”刚装上1288吨物资,正准备启航开往印度等国,不料,四号货舱突然起火。
下午4时57分,消防处接到“友玛利亚”号发生火灾的警报后,迅速派出7辆泵浦车、6辆照明车等特种车辆,还有123名消防队员赶赴高阳路码头,只见一艘货轮正在熊熊燃烧,大火映红了黄浦江,浓烟弥漫着半片天空。
消防队员迅速排查火灾源点,发现失火部位在四号货舱底部,这是最难侦察,也是最难开展灭火战斗的部位。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视死如归的勇士,为了侦察火源,卞剑云和龚竟成冒着浓烟下到船体内部……
21时30分,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友玛利亚”号火灾被扑灭,而两名消防战士卞剑云和龚竟成却中毒昏倒,不幸牺牲。
他们接警前来时,还是金色夕阳辉映城市天际之际,转眼到了深夜,却离战友远去。江流多浩荡,竟夕成烈云,他们的牺牲将漆黑的夜一样的苦痛压进人们的心中!
七、飞檐走壁的“硬功夫”
1960年5月20日,全国第一届消防体育运动会上,施良材获得两节伸缩梯冠军。不久,他又在全国公安消防系统大比武中,获得桂冠。
此时,原南京军区“郭兴富教学训练法”风靡全国,全国人民掀起学习解放军的热潮。市公安局消防处副处长张振亚灵机一动,找到施良材,要他创造出一套适用于消防的训练法。
施良材根据多年训练和灭火作战,以及消防比赛中与同行切磋比赛所得,制定出一套包括翻越障碍、无梯登高、撑杆攀爬、抛人接力上楼、高空横越200米综合技术操等标准训练法,最后定名为“消防硬功夫”。
虹口中队作为市公安局消防处的“消防硬功夫”三个试点基地之一,抽调25名消防技能骨干集训,这支队伍被称为“虹口尖子班”,由施良材挂帅。
施良材很清楚,上海作为人口稠密的国际大都市,对消防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要带出一支过硬的队伍,凡事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这是他的带兵之道。
要服众得真有两把刷子,当年和施良材共事的老消防说起施良材的绝活至今仍津津乐道。当时消防队员戴着沉重的老式铜头盔和油布灭火服,完成这些训练项目一定是要蜕一层皮的。
但是施良材可以戴着沉重的头盔和灭火服,沿着建筑漏雨水管爬上高层建筑楼顶,速度竟然超过一般人登楼梯上楼,他还能借助简单的工具在高层建筑上下左右窗口之间自由移动位置,恰如武侠小说里才有的飞檐走壁。
施良材玩的不是“真人秀”,而是真功夫。他的要求很严苛,指导很耐心,尖子班消防员得了施良材的真传,个个都能身轻如燕,飞檐走壁。一时间,外省市公安消防单位和法国、日本、阿尔巴尼亚等外国代表团先后到虹口消防队观摩。上海杂技团还派人到消防队体验生活一起参加训练,然后将杂技与消防技能融合成一套消防硬功夫搬上了舞台。到了1964年,“虹口尖子班”闻名全国公安消防系统。
经历过辉煌的人在品味辉煌喜悦的同时,更深知辉煌背后的艰辛付出。施良材所经历的艰难和职业的危险,外人无法体会,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说得清。
对于这么苛刻甚至有生命之虞的训练方式,施良材说,“毫无疑问,消防是一项危险工作,但只有刻苦训练,才能在真正的火场救援中更安全。我们这里多一分危险,别人才会多一分安全。”
八、光华印绸厂大火
1964年1月2日下午4时,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09”火警电话总机上的红灯亮了,话筒里传来急促的报警声音:“虹口区全家庵路五十一号光华印绸厂起火……!”
十五秒钟后,虹口消防队的消防车就迅速出动了。消防处先后派出的16辆泵浦车、6辆专勤车、200多名消防员,在一路警铃声中,直奔向全家庵路(今临平北路)浓烟升腾处。消防队到达印绸厂时,厂房的三楼和四楼已经是一片火海。
在烈火面前,消防队员英勇顽强、临危不惧,迅速冲上火场。
消防队员黄再庭带着水枪和水龙带冲到三楼东部,他的任务是要从西面窗口把水带放下去接通水源。这时三楼中一条条印花台板都在燃烧,好像一条条火龙。黄再庭伏在地面上匍匐前进,烈火就在他背上燃烧。他把水枪背在身上,把水龙带放在自己面前,推一下水带,向前爬行数步……就这样,前进了十五米左右,来到西面的窗口,把水龙带放下来。不巧,水带一端落在一个玻璃顶棚上,一时接不上水源。这时,火舌从四面八方向黄再庭窜来,他处在烈火的包围之中……
此时,前来参与救火的工人、居民、学生多达3000人。楼下一名正在读初三的学生陆鸿宝,冒着极大的危险攀登上玻璃顶棚,把水带拖了下来。
水源接通了,黄再庭举起水枪向烈火猛射……
三楼北部,是火势最猛烈的地点。虹口消防队代理班长许泽林和消防队员范惠荣等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
许泽林本是负责照明车的,这时天还没有黑,不需要照明,于是他从战友手中接过水枪,投入灭火战斗,他和范惠荣挥舞着水枪,相互照顾着向前挺进。六七分钟的时间,似乎显得极为漫长,但是他们只前进了十几米。在他们的头顶上,四楼正在熊熊燃烧,砖瓦和木块不断地掉下来,落在他们的头上和身上。
脚下的地板有的都烧焦了,踏上去摇摇晃晃的。这时,传来了砖木爆裂的响声,在楼梯口指挥作战的消防队长提醒他们:“注意墙壁倒塌!”
大火的爆燃声,水枪的射击声,两人根本听不清提醒了。他们选择有利地形,继续前进。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前面的一垛墙壁倒塌了。范惠荣听见站在他前面的许泽林的声音,“范惠荣,小……”话未说完,一根梁木击中了许泽林的头部,他倒在地上,双手还紧紧地抱着水枪,强大的水流依旧在向着烈火喷射……
这场大火燃烧了70分钟,烧毁了2000平方米的厂房,34台机器设备。许泽林在抢救物资时壮烈牺牲。
在此次火灾事故救援中,虹口消防队和嵩山消防抢险班的消防队员们作出了极大贡献,牺牲的许泽林被上海市公安局追授“特等功臣”和“五好民警”的称号,此外,评出一等功范惠荣等3人,二等功黄再庭等9人,三等功董双喜等47人!
九、不是死亡,而是永恒的火凤凰
许泽林,1933年出生,河北省献县人,中共党员。
1950年12月,许泽林入伍,先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河北省公安总队任通讯员、警卫员等职。1954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的警卫员。
1955年10月,许泽林调到上海市公安学院学习,1958年分配到消防处,1959年调到虹口消防队工作。他从来不以当过首长警卫员而骄横自满,反而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苦练消防基本功,肩膀磨破了,肿了,他从不吭声,垫块布,又扛上扯梯继续操练。
1964年1月2日全家庵路(今临平北路)光华印绸厂发生大火,代理班长的许泽林本来正在休病假,但是火警铃一响,他就毅然赶往火场。
在灭火过程中,许泽林不惧危险,冒着高温与浓烟,始终坚持在火势最盛处。不幸被坠落的木梁砸中头部,抢救无效而壮烈牺牲。1964年1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批准许泽林同志为革命烈士。
《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纷纷报道许泽林的事迹。其中《文汇报》这样评价许泽林:“凤凰经过烈火的考验,不是死亡,而是永恒。消防战士许泽林,就是这样的火中凤凰。党的好儿子许泽林,不仅在烈火中表现了奋不顾身、舍己为公的英雄本色;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也处处表现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品质生活。”
在记者的采访中,战友们深情回忆许泽林:他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忙个不停。虽然他身体不好,但是却以忘我的精力充沛地工作着。他们都记得许泽林曾说过:“我这样想,一人辛苦,为了万人安全嘛,自己少睡一点,有啥关系!”
十、生命的延续
每年清明节前夕,虹口消防队指战员都会等待着一位特殊老人的到来,他就是1964年被虹口站烈士许泽林从火场中救出的那个小男孩——周晓山。
那一年的冬天,临平北路光华印绸厂突发大火,许泽林不惧危险,冒着高温与浓烟,一次次冲入火场搜索被困群众,突然他发现一个年幼的孩子在逃命的人群中跌倒了……许泽林赶紧冲过去,救出年仅10岁的周晓山。追忆往事,周晓山说道:“他可以不管我的,但是他保护了我的生命!把我救出来后,他又跑回火场去了。”
为了更好地打击火势,许泽林一直坚守在火势最猛烈的三楼。忽然,厂房轰然坍塌,年仅31岁的许泽林被木梁击中,壮烈牺牲。
57年过去了,人们见证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消防救援队伍换羽新生后的转型升级。正如周晓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的救命恩人一样,虹口消防支队为人民服务的这份初心也始终没有改变!无论是高层建筑火灾,还是老式居民火灾;无论是为百姓取个戒指开个门锁,还是“进博会”安保期间的全天候驻防……一代代上海消防人始终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用英雄的壮举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在执行任务时,英勇顽强,冲锋在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全心全意为民奉献,从未懈怠。
十一、请缨
1970年8月31日,上海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轮“风雷号”停泊在黄浦江上,正在进行着试航前的燃料日用油箱的加油工作。悲剧的是,电焊工此时也正在焊接三号燃料日用油箱上方偏位的“葫芦马脚”!
由于看油表的铜工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加油量大大超过油管总容量,轻柴油从四号油箱“倒门”等处大量溢出,并沿着铁板淌流,遇到电焊溅落的火花,引起燃烧,火势非常凶猛。
当时市里有什么大火灾,主要都是虹口消防队去执行救火任务,这一次也不例外。当虹口消防队来到火灾事故现场,发现由于万吨轮下层机舱口狭窄,着火后氧气稀薄,温度极高。灭火的消防员和其他救援人员下去后都昏倒在里面,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施良材主动请战。
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出“消防硬功夫”的施良材本来已经“靠边站”了,他被迫停止工作,离开虹口消防队,下放到青浦农安进行改造。在那里,每次遇到同时被下放的消防系统战友时,他们一声久违了的“队长”,令施良材又辛酸又害怕,他忙说道:“你不要这样叫我,千万别这样叫。”将近一年后,施良材又被调回虹口消防队。不过,他不再是戴领章帽徽的正式消防队员,而是每天喂猪、种菜、烧火炉、打扫厕所和不停检讨。
但是,“靠边站”的施良材经常主动要求参与救火,他力求证明自己为消防事业奋斗一生的信念没变,依然不顾生命去完成最危险的任务。
施良材和另外几位消防员组成一个小组,下到底层机舱,依靠熟练的业务功底,前后共背上来4个人,其中包括虹口消防队的一名战友……受难仍旧忠诚,失志不下火线,施良材践行了一个消防队员永远不变的信念!
在特殊的年代,施良材顶住了层层的压力,经历了命运的种种磨难和挫折。1971年,施良材赴任吴淞区公安分局,整顿全区工厂企业当时无人管理消防的窘况,重振企业消防,精心培育企业消防工作者,扭转了当时流传在吴淞的“小火三六九,大火年年有”的难堪局面。自从施良材接手后,整个吴淞地区再也没有发生重特大消防安全事故,同时他带领吴淞区公安分局连续斩获上海市第四届、第五届消防运动会团体冠军。施良材说,“我从事消防工作和火灾打交道有2000多次,其中在吴淞分局就有1000多次。”
(摘自《虹口消防的百年百人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