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昊威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朗朗童谣声从百年里弄春阳里传出,9月11日,主题为“沪语我来讲,儿歌我来学”的“来赛”沪语小课堂再次开课了。
“新老上海人”齐聚一堂
课堂上,九位学员们跟随着三位志愿者老师,分别朗诵了《摇啊摇》《颠倒歌》与《卖糖粥》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沪上经典童谣。学员们盯着大屏幕上标有注音的课件,回应着老师的互动问题,边读边练,不一会儿就学得有模有样,还掌握了不少本地日常用语。
学员中两位“95后”小伙子在一群“10后”中间格外显眼。其中一位是99年出生的施俊杰,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由于小时候缺少说上海话的氛围,他沪语说得有些“洋泾浜”,这次通过春阳里居民得知小课堂慕名而来,想要在这温故而知新。一堂课下来他收获颇丰,不仅重温了童谣,而且还纠正了读音,“我以前会把水壶错念为‘斯壶’,上了课才知道是‘铜铫’。”
另一位来自山东的范鹏,今年二十四岁,是学员中的“老大哥”。他是一名北外滩街道的新晋公务员,平日里要走街串巷,和弄堂里的阿姨爷叔打交道,不会沪语交流起来蛮“夹生”。他说:“学习上海话,了解海派文化有助于拉进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为了便于开展工作,能和居民多点“共同语言”,他也报名了小课堂,成了学员中的一分子。
社区工作者争当老师
年龄最小的学员是五岁的榕榕小朋友,她在课堂上领读了童谣《有趣格菜名》(沪语:有趣的菜名),字正腔圆的发音赢得阵阵掌声。榕榕的母亲戎老师是沪语小课堂志愿者,也是汉阳区工作人员。她说,因为平日在家大多用上海话交流,耳濡目染之下自家囡囡沪语掌握得不错。这次她提议将本期小课堂的主题定为儿歌,想让女儿展示一下才艺,也锻炼一下胆量。关于上课,戎老师坦言:“有些紧张,担心自己说不好,毕竟春阳里本地老年居民较多。”为确保发音纯正,通过“考试”,戎老师私下还看了很多童谣视频,请教了家中长辈。当记者询问给自己的课堂表现打多少分时,戎老师笑道:“八十五分吧,个别词还是说得不太地道。”
汉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助理戚方龙介绍起开展小课堂的初衷。原来,社区里不会沪语的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他们与老年居民交流有些吃力,为了帮助这批“新上海人”融入环境,所以开办了这个小课堂,教授一些日常用语。同时也想营造里弄的人文氛围,让大家重温曾经的弄堂文化。
接下来,汉阳居民区将进一步扩大“来赛”沪语小课堂影响力,在课程内容上进一步贴近生活,在课堂形式上进一步吸引人,持续提升课程质量,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到这项活动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