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雯珵
滋啦的炒菜声从厨房传来,饭菜香气弥漫在屋子中……对于北外滩昆明路以南地块旧改居民杨凤荣来说,独门独户烧菜做饭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今年春节,杨凤荣一家特地在新家吃团圆饭过新年。负责掌勺的杨凤荣忙得不亦乐乎:“以前的房子,厨房要两家合用,尤其是到了春节,大家要商量谁先烧、谁后烧,互相错开。现在的房子,我可以想怎么烧就怎么烧了!”
旧改为了人民,旧改依靠人民。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的虹口,也曾是上海危棚简屋最集中、旧改任务最重的老城区之一。虹口区历任领导都高度重视旧改工作,将其列为“虹口最大的民生、最大的发展和盘活城区资源最大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虹口累计作出征收决定93个,帮助7.5万余户居民搬离旧居。
1
北外滩3.9万户圆梦新居
充满烟火气的里弄,承载着上海的乡愁。杨凤荣念着乡愁,更盼着未来。2020年7月8日,北外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北外滩成了虹口旧改的主战场。虹口旧改再提速,探索“组团打包”工作模式,一次性启动多个地块,工作时长从以“年”计压缩到3个月。这样的效率自然令旧改地块居民惊喜。
杨凤荣在临潼西村住了大半辈子。20平方米的蜗居里挂满了她自制的钻石画、十字绣和各种手工艺品。床头挂了一副名为“我的小屋”的钻石画:一栋被蝴蝶和鲜花围绕着的色彩斑斓、洋气十足的小屋。这是杨凤荣最喜欢的作品,承载了她的新居梦。
之所以称为梦,是因为她睁开眼便是老旧的楼梯、渗水的房屋和合用的厨卫。“排队”是杨凤荣蜗居生活的关键词:高峰时段上厕所要排队、晚上洗澡要排队、烧饭烧菜要排队,就连端饭端汤上下楼都要排队。
对于旧改,杨凤荣是有预感的。她每天都会到滨江散步,眼看着高楼拔地而起,眼看着景色愈发迷人,眼看着周边陆续搬迁,眼看着旧改阳光终于能照到自己了。2021年5月6日,杨凤荣作为北外滩街道西村居民区党员代表参加了昆明路以南项目临时党总支成立仪式暨开放型党组织生活会。她在发言时动情地说道:“党员就要识大局、顾大局、作表率。国家建设人人有责。我不仅会带头签约,还要做好群众工作,和居民解释旧改政策,告诉大家这个地方是国家规划的地方,要把心态放平,把目光放远,一起争取早签约、早搬迁。”
2021年6月28日,昆明路以南旧改征收项目签约率达到98.8%,提前生效。这也意味着北外滩告别成片二级旧里。杨凤荣一家迫不及待地搬到了新居。她在客厅里养了富贵竹、绿萝、满天星、澳梅等花花草草,把自制的手工花、珠串鱼、中国结等摆放在桌面、橱柜上,还把飘窗布置成了手工坊,边晒太阳边做手工,温馨雅致、好不惬意。她的钻石画成真了。
2012年实施旧改新政以来,北外滩区域成功征收39个地块72个街坊,惠及居民近3.9万户。
2
党建引领发挥破局作用
2022年6月30日,在虹口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的仪式上,原虹镇老街居民陈子明感慨不已:“以前,我一家三口挤在15平方米的蜗居。旧改后,我们搬到彩虹湾住进了96.5平方米的三房一厅,附近有社区食堂、学校等等,生活相当便利。这就是我们老百姓想的美好生活!”
提到虹口旧改,一定绕不开虹镇老街。1996年,虹口区政府引进瑞安房地产公司,启动虹镇老街的旧城改造。虹镇老街曾是中心城区最大的棚户区,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曾居住逾1.38万户居民,私房多、矛盾多、环境脏乱差。
“旧改不容易”,陈子明清楚地记得,最初是毛地出让,居民和开发商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拉锯战”,一度陷入僵局。在关键时刻,党建引领发挥了破局作用。2012年,上海推行旧改新政,从开发商动迁,转变为以政府为主体实施征收。同年1月,虹口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以实体化运作的旧区改造和房屋征收工作指挥部,同时在各街道成立旧改分指挥部,多方协力、多措并举推进旧改。
“党员签约榜”首次出现在旧改基地上:首月签约的党员名字旁标五颗星,次月签约的党员名字旁标四颗星,第三个月签约的党员名字旁标三颗星。当时,虹镇老街1号地块81名党员中80名都拿到了五星,唯一拿到四星的党员想请工作人员通融改成五星,但没有得到同意。这张榜就是党建引领下旧改新政的精神承载,是公平公正公开的一次具象化体现。
2013年,虹镇老街7号地块、1号地块仅用了18天时间走完18年的旧改路,二轮征询签约率双双突破85%,实现了旧改生效。2018年,122街坊二轮征询当天签约率冲破90%,标志着整个虹镇老街地区的旧改任务全面完成。
从虹镇老街到瑞虹新城,从二级旧里到高楼集群,从百年建筑到时尚地标……一场场旧改的成功,让踮着脚尖盼旧改的居民早日告别了蜗居、住进了新居,让老地块升腾起了“有尊严的烟火气”。
接下来,虹口将抓紧研究推进零星地块旧改、不成套公房改造工作,着力打造现代、宜居、安全的生产生活空间,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扎实做好旧区改造“后半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