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维晨
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虹口在近十年高标准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区、全国文明城区,于2013年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区各项工作,2014年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区。十年来,虹口以实际成效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如今的虹口,城区品质不断提升、居住环境愈发优美,百姓生活越来越惬意。
1
创文中的家园环境之变
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生活环境顺不顺心,关乎居民们的幸福指数,事关城区的文明指数。如今,走进江湾镇街道忠烈小区,道路宽阔平整、车辆停放有序、电梯直达家门……居民区的每一处变化,都让居民看在眼乐在心里。近年,忠烈小区经过“美丽家园+”改造迎来功能提升后的华丽蜕变,成为虹口首个结合“海绵城市”修缮改造的老旧小区项目。
通过“美丽家园+”“老楼加梯”改造工作,老旧小区焕若新生。去年,虹口总计完成227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实现老旧小区“华丽转身”。
作为苏州河以北的老城区,虹口区遍布众多优秀历保建筑,很多已成保护区。部分建筑内仍有居民居住,但由于建造年代较早,房屋已尽显老态。虹口实施“历保修缮+”项目,开展厨卫改善、建筑外立面、架空线入地、店招整治等,探索风貌区整体保护复兴的有效途径,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同时有针对性地挖掘房屋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设施完善、+功能调整等方式,发挥房屋建筑在社区服务、文化展示、经营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使其活化利用。
去年,虹口完成了北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大小浦西公寓、闵行大楼等优秀历史建筑修缮项目,打造“最美风貌区”;完成“一江一河”区域内金山大楼,河滨大楼等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在还原临河、临街外立面历史风貌的同时,努力解决民生问题。
2
创文中的文化生活之变
家门口的文化活动与百姓的幸福美好生活一脉相连,更是体现城区文明的重要阵地。曲阳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占地6800余平方米,为附近社区10万余名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地服务。去年这里完成升级改造,全新的市民健身房、乒乓房、剧场、图书馆等功能与市民见面。
为回应百姓期待,虹口今年同步完成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201个居委实践站与社区文化中心、党群中心、市民驿站、居委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和更新,为百姓带来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等活动。
同时加强项目联动,一批批鲜明特色的项目活动与市民见面,嘉兴路街道文明实践分中心整合社区“1+7+27”文化管理体系,打造“嘉图形势宣讲团”“百姓舞台”等品牌。曲阳路街道文明实践分中心整合百姓公共会客厅打造“曲阳•邻聚里”“蔡万香法律援助工作室”等品牌。北外滩街道文明实践分中心整合白玉兰商务楼资源打造“白玉兰讲坛”“午间科普”等品牌。凉城新村街道文明实践分中心整合志愿服务团队打造“领航公益屋”“凉师医友”等品牌。
今年以来,全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4700余场,参与群众50余万人次。
3
创文中的科技赋能之变
北外滩滨江是上海市中心最耀眼的滨江岸线之一,本区通过推进北外滩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体系建设,以智慧科技为群众安全保驾护航。
近年来,虹口区不断加强社会治安、消防安全等防控体系建设,根据《2021年虹口区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计划》《虹口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虹口智慧公安建设工作任务书》,完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
为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与街道综治信息平台联网,虹口持续推进智能安防项目建设,今年完成全区3699个路口所有标清监控探头高清智能化改造,全区多个小区加装人脸识别、车辆识别及wifi嗅探三件套,小区安全防护设施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让居民的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4
创文中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请所有店内人员出示疫苗接种情况。务必加强公共场所通风换气的频次,缺少的消毒用品要补齐……”今年以来,由两名“路长”组合检查的模式在虹口上线,近2000名路长日夜穿梭在大街小巷,对沿街店铺开展巡查。这一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聚焦于疫情防控工作与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着力补齐社会治理短板。
“双路长制”是虹口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完善动员机制、夯实基层力量、补齐管理漏洞的治理创新举措。为进一步推进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将以“双路长制”为牵引,按照“街道统筹、部门下沉、执法保障、数据赋能”原则,在同一路段中设“双路长”,由区级部门、街道共同安排工作人员负责街面巡查管理,进一步推进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城区管理、公共服务等工作,织密区街两级工作网络,不断提升城区治理能力和水平。
文明是一个城区的灵魂,也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虹口将持续擦亮“文明底色”,让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坚定决心下足“绣花功夫”,锚定三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目标,在全力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吹响全区创文攻坚战的冲锋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