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节约资源。高层住宅楼人口密度大,电梯运程长。楼层袋投+站房验拣模式维持了原来保洁员一人上楼收垃圾的方式,无需小区千百居民下楼投垃圾,节省了千百居民的时间;同时避免了一趟趟电梯垃圾专列的上下来回奔忙,节约大量电能。由于是袋投垃圾,大多数情况下,楼层垃圾桶的衬桶大垃圾袋不受污染,可以续用,与散投垃圾相比,小区每天能节省成百上千的衬桶大垃圾袋。该模式减免了居民投放垃圾的破袋环节,避免了重复劳动。
二是方便群众。该模式不给群众制造烦心事。允许居民随时在楼层投放垃圾,回家洗手。居民不用顶风冒雨定时到定投点投放垃圾;不用提着垃圾袋出门上路;不用在垃圾投放点揩擦脏手,避免冬天在定投点洗手冻手;也不弄脏衣服不弄脏鞋。上班居民可乘电梯直达地下车库开车上班。生活一如往常,不受投放垃圾牵制。
三是改善生活环境。该模式允许居民整投袋装垃圾。可避免散投湿垃圾在楼层大垃圾桶内酝酿臭气、从桶缝泄漏和在开桶时释放臭气、弥漫楼道,消除逐臭的蚊蝇烦扰。可避免散投湿垃圾污染导致小区日产千百个衬桶大垃圾袋新垃圾;而居民的小垃圾袋多属于旧塑料袋二次利用,原本就属于垃圾,并不增加垃圾量。站房内验拣垃圾,可避免物业在花园、绿地、路边露天摆桶、洗桶、翻弄垃圾,污染环境。楼层桶一般设置在不常用的步梯转角平台或其他隐蔽处。居民生活区和日常活动区见不到垃圾及垃圾桶,环境赏心悦目。
四是责任明确。该模式由居民将彩色小标签或条形码或二维码贴在垃圾袋上,易于辨认垃圾类别和门牌,避免同楼层居民将垃圾散投至同一桶内不易分清责任的情况。
五是促进和谐。居民开垃圾袋当面接受物业检查,检查对象表面是垃圾,实质内含居民的行为。广大居民天天定时到定投点投垃圾,当面接受检查,难免有天天报到、户户过关的感觉。不知这对居民自治的自尊有何影响。法律、制度最终约束的是少数人。自觉遵守法制者不应受约束。楼层袋投+站房验拣模式将居民投放垃圾与物业验视定责分离开来,避免了广大居民天天面对面接受检查的尴尬,同时又能依据标签或条形码或二维码精准确定个别违规者,体现了法制约束少数人的原则。
六是管理科学。该模式方便居民,尊重居民,节约资源,改善生活环境,阻力最小,以最小的代价达到垃圾分类的目的,性价比高,符合价值工程的要求。该模式统筹兼顾,既达到了垃圾分类本身的目的,又兼顾了居民的其他需求,让小区更宜居,符合系统工程的要求。该模式合理分解了目标,科学划分了岗位责任,符合目标管理和责任制的要求。该模式经济高效,一步到位,一劳永逸,利于形成长效机制,符合全面经济核算的要求。该模式符合科学管理要求,是优选方案。
采用楼层袋投+站房验拣模式,需要街道或居委印发彩色小标签或条形码或二维码,由居民贴在垃圾袋上。这应该不是难事。
采用楼层袋投+站房验拣模式,需要有垃圾站房。一般居民小区边缘地带都设计有垃圾站房,高层住宅楼小区更是如此。垃圾站房内垃圾处理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具比较专业,在此破袋、验视、分拣、整装垃圾并将之送上归途最为合适,对小区生活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最小。垃圾站房挪作他用的,要限期腾空,恢复功用。
采用楼层袋投+站房验拣模式,需要物业强化科学意识、环保意识、服务意识、便民意识,发扬风格,勇于担当,遵从科学分工,把垃圾的破袋验拣工作彻底移至垃圾站房内。舍得一身脏,换来万人洁。
楼层袋投+站房验拣模式符合高层楼居民区实际,体现了因地制宜原则,科学,便民,节约资源,经济高效,改善环境,尊重居民,分工合理,利于形成长效机制,必将得到广大居民的拥护和支持,取得垃圾分类的良好效果,值得提倡。 (李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