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3月18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一年,我在人民广场看到了“小太阳”

  ■缪迅

  在我们这一代已年过花甲的上海人记忆里,一说起蔡祖泉,就很自然地会想起当年在人民广场上乘风凉时争相一睹“小太阳”的往事。

  1963年那一年,上海南京路和人民广场上结束了超过70年用白炽灯照明的历史,点上了蔡祖泉研制的高压汞灯,上海人亲切而自豪地给了装在人民广场市人委大厦上的那盏高压汞灯一个响亮的称号:小太阳。一时间,全上海满城争说“小太阳”,所有的上海人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一睹“小太阳”的万丈光芒。

  那时候的上海人,夏天的夜晚是少有呆在家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到外面去乘乘风凉、“嘎嘎讪胡”。那时候我家住在浙江路桥北桥堍下的天潼路慎余里,此地虽说在被人戏称为“下只角”的闸北区,但离开“高大上”的南京路也就一桥之隔。走过浙江路桥后沿着浙江中路走到南京路只需十几分钟时间。到了南京路再走到人民广场,也最多十分钟。有时候,家里的大人嫌弄堂里还不够凉快,会带着孩子手拿小凳子、肩扛一条小竹席,徒步到人民广场去乘风凉。

  从城市四面八方来到人民广场的上海人,除了乘风凉,还有一个更大的期盼,那就是亲眼一睹“小太阳”的璀璨与光芒。傍晚五、六点左右,天色还没有暗下来,人民广场上已经聚集起来乘风凉的老老少少,其中居住在人民广场附近的居民,带着看上去蛮高档的藤椅、藤躺椅,也有小竹椅、躺椅、竹榻等。当然,更多的还是如我家那样,携带一条小竹席和几只小板凳而来,场面煞是壮观。

  随着夜色降临,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在市人委办公大楼靠左方顶端,急不可耐地等待着“小太阳”的闪亮打开。

  大约晚上七点,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小太阳”开了!一团耀眼的强光,瞬间把整个人民广场照耀得如同白昼。“这是什么灯啊?”不少人发出这样的赞叹!人们的脸上,闪亮着兴奋、惊喜的神情。

  “小太阳”真可以说是光芒万丈,在“小太阳”的照耀下,人民广场上乘风凉的人们或打开随身带来的报纸、杂志翻阅起来,或几个一堆下棋打牌,或三五成群地在习习凉风的吹拂下漫步聊天;还有几个颇为用功的小学生做起了暑假作业。征得家里大人同意,我走进从人民广场旁的音乐书店,听着书店里播放的歌曲;然后又走到位于人民广场西藏中路口的“科技画廊”,只见很多人兴致盎然地观看着展陈在画廊里的实物、模型、图片和文字说明,一边不无自豪地发出由衷赞叹。我也挤进去看了起来,这条长长的“科技画廊”始于人民广场西藏中路口一直延伸到南京西路黄陂北路口的上海图书馆那里,逐个看下去,两三个小时也看不完呵!我对其中的“一万两千吨水压机模型”印象极为深刻,至今未忘。

  那些年每次到人民广场乘风凉见到“小太阳”后,我好几天都沉浸在惊喜中。那时候的我,已经读到小学二年级,认得的字也有两千多了。我很喜欢翻阅父亲带回家的《支部生活》,从中了解到上海科研人员和工人群众创造出万吨水压机、高倍显微镜、人工胰岛素、断指再植等新中国数个“第一”的奇迹。那些年,我从《解放日报》《支部生活》等报刊上,熟悉了一批批上海的革新标兵和劳摸标兵的名字及他们的事迹。这其中,我对“小太阳”的创造者、自学成才的蔡祖泉和他为组长的复旦大学“电光源小组”印象尤为深刻。

  “我听党的话,灯听我的话”。在清贫的年代,复旦大学电光源实验室的工人专家蔡祖泉怀抱报效祖国、填补科技空白的志向,在一无理论、二无技术、三无图纸、甚至连国外新型电光源的参照样品也没有的情况下,于1963年造出中国第一只新型电光源等10余类照明光源和仪器光源,大大缩短了我国电光源研究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其中,点亮在人民广场上空的那盏100KW的“人造小太阳”,被称为中国人的“争气灯”。蔡祖泉和复旦大学电光源小组点亮了整个中国的电光源事业,温暖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

  “一生追逐光芒”的蔡祖泉于2009年7月17日以86岁高龄逝世。2018年2月12日,复旦大学校园里矗立起了一座蔡祖泉铜像,以永久缅怀这位“中国电光源之父”。

  在我国已进入“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全国人民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新时代,蔡祖泉为国争“光”的精神不仅不会过时,而将不断地发扬光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媒体搜索
   第04版:副刊
云南很美丽,但也很贫困
《上海图书馆》
《千灯古镇》
那一年,我在人民广场看到了“小太阳”
50年前野营拉练记
又是清明时
山河云舒
虹口报副刊04那一年,我在人民广场看到了“小太阳” 2021-03-18 2 2021年03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