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找准特色发展路径
描绘川北“最虹口”蓝图
在线访谈视频

  5月7日,由虹口区政府新闻办、虹口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的民生系列在线访谈节目《城间事》,邀请四川北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沈嗣全,与主持人开展对谈。

  问:能否介绍一下四川北路街道的特点?

  答:有3大特点。一是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包括海上旧里多伦路、鲁迅故居在内,辖区内有占地面积129公顷的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51处红色文化旧址遗址,占全区各类红色资源点位总数的60%,另有42处历史保护建筑,组成了四川北路街道浓墨重彩的文化气场。二是与“四川北路”紧密相连。我们的社区不仅从名字上,而且从发展上都与四川北路息息相关。142岁的四川北路,在全虹口人民心中是一个重要的情怀。如今,坐拥一大批商贸楼宇的四川北路商业街在上海依然有着深厚的影响力,有着继续提升的潜力。三是城区呈现老化趋势,治理难度高。辖区内房屋类型复杂,其中里弄房屋和售后公房两项相加占了社区总建筑面积的一半。一些房屋已近百年房龄,老化严重。因此,大多数的老旧建筑只能通过修缮改造、强化物业管理等方式来回应群众对提升居住质量的期盼。

  问:聚焦区“十四五”规划,四川北路街道有哪些举措?答:街道初步制定了《四川北路街道“十四五”社区发展规划》。规划中,我们始终贯穿一条主线,着重突出战略牵引——在服从和融入市、区层面重大战略中找准川北“特色发展路径、描绘川北蓝图”。

  川北的“十四五”社区发展愿景是:建设成为宜业的创新社区、宜居的健康社区、开放的人文社区、活力的和谐社区。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将从6大领域开展推进。一是推进文化复兴:通过挖掘红色文化,创新文化空间,彰显川北文化。二是推进街区振兴:促进功能置换,优化空间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三是推进社区焕新:保护历史风貌,完善服务设施,提升环境品质。四是推进治理创新:推行智能化、数字化,创新社区居民自治模式。五是推行服务用心: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社区升级。六是推进机制更新:加强政策保障,形成实施合力。

  今年起,我们将通过执行川北“十大社区治理项目清单”为起点,逐步推进以上6大领域的工作开展,进而保障社区规划完成。

  问:能具体介绍一下“十大社区治理项目清单”吗?

  答:这是川北“十四五”开局的重点工作,旨在通过一手抓项目推广,一手抓补齐短板,全面推进社区治理。十大项目有:党建引领“三香弄堂”2.0版建设;深化网格化党建,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活化红色资源,打造宜居宜游的社区品质;社区安防视频监控微更新;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项目;推进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智能化程度;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质价双提升项目;老城区(弄堂)自治管理推广项目;美丽家园环境综合整治。

  问:您提到川北存在房屋老化问题。十大项目中又有很多涉及提升城区居住品质的工作,能具体谈谈工作措施吗?

  答:宜居是衡量社区幸福程度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将通过提升住宅小区硬件设备、优化软件能力两个方面,打造宜居社区、强化社区管理。聚焦“三位一体”修缮,强化硬件,让空间环境持续出新。近年来,川北不断创新探索改造路径,形成了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微更新的“三位一体”小区改造体系。我们重点整治了北外滩川北交界处“门面”,修饰北海宁路乍浦路两侧沿街建筑外立面,拆除沿街违章搭建,重塑店招店牌。开展跨区结合部位综合整治,会同静安区宝山路街道制定虬江路菜场拆除后区域美化方案,开展罗浮路整治,改造东江湾路文化墙,街面市容环境始终保持良好面貌。街道以“点亮主弄堂,品味老城厢”为主题,围绕“尊重历史文脉、延续城市脉络、多方共建共享”理念完成了“永乐坊”里弄房全项目大修,兼顾了里弄房屋外部维护和内部优化。小区外部遵循建筑本身的海派风格,形成了修旧如旧的复古特色。小区内部推进厨房改造、“一平米马桶”等工程,帮助338户居民补齐了厨卫设施缺失短板。如今这个89岁的高龄小区由内而外焕然一新,居民幸福感大大提升。完成了多伦路201弄、藏东路39号、四川北路2286号、甜爱路26、28号,哈尔滨路57弄等9个、3万多平米的售后公房改造项目,通过外立面、室内公共部位和景观环境的修缮,让近千户居民得到实惠。“美丽家园”建设是一个民生工程,也是一个践行民意的过程。项目实施前的听证会,定期召开的协调会,完工后的评议会,都在全过程征询、吸收居民意见。聘请社区规划师,结合“鲁迅小道”建设,完成了鲁迅故居、左联纪念馆周边环境微更新;结合实事项目,优化了老旧小区门禁、出入口车闸,门岗综合管理;通过垃圾箱房升级改造,改善居住环境。这些小变化、小改善、小而美的改造,以点到面促进整个环境的提升。

  从以上改造落地的案例中,我们得出的经验是,小区改造既要致力于老小区生态恢复和社区功能修复,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又要结合当前社区特点,将修缮内容向弱势群体倾斜,也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有获得感。今年,通过与区房管局、虹房集团协调对接,川北计划继续开展总计278669平方米惠及6047户居民的房屋修缮工程,修缮总体量全区第一。其中涉及历保建筑修缮133665平方米2878户;涉及里弄房屋修缮86710平方米1842户;涉及美丽家园改造58294平方米1327户。

  此外,我们还希望能在溧阳路开展“慢生活”的街区打造,溧阳路48幢老洋房是上海现存面积最大、密度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双拼英式花园洋房群,也是“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留48幢洋房样貌的基础上,如果能进行功能置换,将大大提升环境品质。

  问:作为虹口历史文化建筑、遗址遗迹最多的一个街道,是“最虹口”的地方,如何传承好“红色基因”?

  答:我们将结合社区治理,用心传承红色文化,打造先进文化品牌。我们着力在社区自治中唤醒“红色记忆”。在红色党建的引领下,红色文化的熏陶下,社区党员、志愿者、居民形成了以邻里守望、多方参与、群策群议收集民意的各类自治团队,在社区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成立了“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工作室”,即将成立“多伦路街区红色记忆讲习所”,这两个文化团体将在上海市示范性党性教育基地——多伦路街区红色记忆现场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形成“两点三线”文化路线。“两点”即中共四大会址、精武体育总会,“川北三线”,分别是多伦路街区的红色记忆(大陆新村鲁迅故居—多伦路—李白烈士故居)、左翼文化运动在虹口(瞿秋白寓所旧址—多伦路—景云里)、隐蔽战线与虹口(陈默策动刺杀傅筱庵处—山阴路—李白烈士故居)。“两点三线”将四川北路街道的红色文化、左联名人元素整合开发,串联起川北地区的“红色遗迹”。同时,在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中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我们要运用好“数字+”,让文化活起来。在空间展示上,我们将利用地铁站、街巷、广场、绿地公园等活动场所,打造“街区博物馆”。在活动组织上,利用课程+节庆+赛事+展览+演出的“组合拳”,发挥文化的综合效益。在媒体宣传上,我们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直播以及历史建筑可读设备(智慧数字应用),凸显红色基因。

  问:作为最毗邻北外滩的街道,川北将如何深度融入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

  答:川北社区与北外滩仅一路之隔,两个街道有分更应有合。我们要有主动融入于、服务于北外滩发展的自觉。一方面加强对接,积极承接北外滩“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明确定位,与北外滩形成错位发展。着力构建“一轴两核”的活力空间格局,放大川北与北外滩地区“一路之隔”的特色优势。以四川北路为发展轴,以南部商务商业区和北部生活宜居区为两核。按照“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十年基本建成”的北外滩开发进度,街道对应制定了川北地区的“一年任务安排、三年行动计划、五年工作目标”,通过一系列改善居住环境的社区焕新项目、以数字化改造为重点的社区治理项目和优化营商环境的社区升级项目,有计划、有步骤、有节点的与北外滩建设进行匹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媒体搜索
   第04版:副刊
救助站的“老黄牛”
描绘川北“最虹口”蓝图
广中路街道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
手足口病来袭 快保护好你家娃
胡广杰调研指导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三家企业获颁首批《行业综合许可证》
党徽警徽同闪耀忆往昔岁月看时代变迁
明日城市(上海)中心落户北外滩
“北外滩数字经济投融资科创项目路演活动”举办
“爱上北外滩”丛书新书首发
“一个支部一个故事”集中展示第七场举行
虹口报综合新闻02描绘川北“最虹口”蓝图 2021-05-24 2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