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岁月江孜(一)
考验历练

  ■吴基钢

  冬日的上海,午后阳光透过玻璃,暖暖地洒落在办公桌上,光影中安静起伏的尘埃,突然惊扰了脑海深处那些难以抹去的记忆。随着杯中热茶袅袅升起的雾气,思绪也飘散开来……

  1998年5月的一天,我跟其他49名上海援藏干部正式向世界屋脊出发了,大家共乘一架民航班机飞向拉萨贡嘎机场。俯瞰机翼下座座冰峰雪山,飞机穿行于奔涌的滚滚云涛,心胸骤然宽阔得如同湛蓝的天空。飞机安全降落贡嘎机场,我们所到之处,受到了藏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夹道欢迎,热情的藏族同胞们载歌载舞,横幅、标语、鲜花、哈达、酥油茶、青稞酒……隆重热烈的场面和亲切真挚的氛围,将我们感动到热泪盈眶。或许是时空交错太快,不久后刚踏上江孜土地,我已明显感到了心脏的压力,这份压力不仅是地域的,也是眼前殷切的氛围带来的。看着眼前一张张淳朴的笑脸,领略着闻所未闻的雪域风情,我逐渐体会到已经来临的新生活的意义。带着组织的重托,从东海之滨来到雪域高原,就是要干点实事的,我愿意在这一千余日的时段里竭力而行,为藏族同胞排忧解难。

  我们是来援藏的,也是来历练的。

  考验

  初来江孜,适应环境是当务之急。因缺氧的困扰每到夜深,忽地坐起来,喘着粗气,失眠厌食,口干舌燥,高原红斑、频频掉发,日长夜短、风沙满天,然而,这是我三年工作、生活的地方,我无法逃避,只能安生调适。

  江孜人民淳朴善良,对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新同志,他们以最大的包容、最朴素的感情,把我视为同伴,体恤、照顾、关爱,让我有了家的感觉。

  慢慢地,我在红河谷里安顿下来,渐渐融入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尽管随着时间流逝,身体状况大不如之前,但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无论天时地利,藏区已有飞跃进步,那么多援藏干部能熬过,我怎能落下!正视着眼前的一切,我已经开始思考着上岗后的工作使命和岗位责任。

  历练

  江孜县曾是全区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她又以新的精神面貌为外界注目。我担任中共江孜县委副书记,主要工作是协助县委书记和县长分管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宣传工作与经济工作以及教育、体育、群团组织和全县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作为分管副书记,无论工作内容、环境背景、工作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比上海“武器精良”的硬件环境,这里的精神文明阵地实在是装备欠缺,我暗自铆足劲,多方筹备资金,动员各方力量,开始对自己主管的宣传文化阵地加强硬件建设。

  1998年下半年以后,我在上海援藏干部江孜工作小组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350万元,修建了县文化中心,改善了县电视台、中波站、宣传队的设备和环境。修建文化中心的几个月,因县委车辆紧缺,我只好雇三轮车在工地与办公大院进进出出,不小心,腿折了,只好暗自咬牙,抓紧时间筹资金、看工程、抓管理。1999年,我刚计划用多方筹集的资金改善县委宣传部的办公条件,此时“村村通”任务下达,我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起考察、调研、论证,确定了“村村通”任务的具体思路。我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跑项目、跑资金,想到要尽快改变乡情村貌,改善村民生活居住条件,奠定农牧民致富基础,我只好继续四处奔走争取各方的支持,将13万设备款用最短的时间备齐。我还利用回上海出差机会,多方宣传,千方百计动员各方力量,争取到援藏资金和物资400余万元,建成江虹路、街心花园、法院大楼、27个村的广播电视工程。加强办公自动化,将受援的30台电脑、复印机分发给部委局,将15万元的毛衣交给民政局用于全县扶贫,组织五批人员到上海考察培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当地群众的信赖,树立了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媒体搜索
   第04版:副刊
考验历练
不争
退休感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与菜场的往事之忆
照壁山
广告
虹口报副刊04考验历练 2021-05-24 2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