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瑞庆里发现早年的水塔还在,一阵兴奋。赶紧去了瑞康里看看,那里的水塔也在,只不过硕大一个塔箱开了一扇窗,居然住了人家。
水塔会让人引起很多的回忆。五六十年代这里的瑞康里、瑞吉里、瑞丰里和瑞庆里都有一座水塔。每座水塔下面还设有一个泵房负责一条里弄几百户人家的日常供水。水塔和泵房由专人管理,每天将塔箱注满,家家户户的水龙头便哗哗地出水了。有时到傍晚出水小了,那些急于洗菜、做饭的阿姨和婶婶就会大声地叫道:“水太小哦!”管理员就会赶紧去打开水泵往塔箱里送水……每隔一段时间,管理员还会顺着塔箱外一个接一个的铁把手爬到塔顶去清洗箱体,那一天他会事先通知各户用脸盆、铜吊、铅桶等容器盛满水备用……现在的高层建筑顶上都建有水箱,估计用途和那时的水塔是一样的。然而,我总觉得当年的水塔无论从建筑的考究、外观的气势都是一流的,与现在的水箱不可同日而语,它是那一代人乡愁的一部分。
上海原先是一个水网交错的江南水乡,城里人生活用水主要来自河水,饮用水则多使用井水。当上海进入近代以后,迅速膨胀的人口和市政建设的展开使得河水、井水受到污染,难以使用。1880年英国商人成立了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并建起了水厂。水厂由英国人J.W.赫特监督设计和建造,建在杨树浦水厂原来的厂址上。工程从1881年8月动工到1883年6月全部完成,8月1日开始供水。这种水不需到河里提,也不需到井里打,只要打开家里的水龙头,水就会自动出来了,于是上海人就称它为“自来水”。当时还流传了这样几句话:“水塔高台耸出楼,自来水脉此停留。如仓储蓄充盈后,到处机开到处流。”水厂建成初期许多市民还不敢使用,传说水管里有两龙相斗、铅管有毒等等,随着用的人逐步增多,传言不攻自破。水费的收取也很有意思,开始是按房租的5%收费后放开用水,后来发现浪费太大,1931年开始安装水表,改由按表收费。由于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到1947年上海共有英商自来水公司、法商自来水公司、闸北水电公司、内地自来水公司和浦东自来水厂等供水企业。这些企业供水的质量和产量都是当年全国前列的。解放后,市政府通过接收、征用、代管,合并了这五个独立的供水企业,建立上海自来水公司,上海的自来水供应走上了新的发展路程。
上海第一座水塔坐落于江西中路、香港路口,主要负责供应外滩地区的楼房用水,在上海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中被拆了。那些在上海曾经到处可见现在已难以寻觅的水塔是上海乃至中国供水史的一段历史见证,也承载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一个记忆。如何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巧妙地将尚存的水塔加以保护和利用,让人们在感受现代时尚氛围的同时也能感受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需要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