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末,大批知青回沪,邻居聋奶奶的儿子小叶也从吉林回来了,很快他就被安排进一家国企工作。小叶长得挺帅,和当时的电影明星达式常长得很相像,回上海时年近三十,对于单身的他来说,找对象成了头等大事。虽说他是上海户口又在国企上班,长得又很帅,可他家只有一间简陋的小平房,几次相亲都因住房问题而卡壳。情急之下,他给当时的区政府写信,强烈要求改建旧房,因为改建动的是一整片住房,光他一家提出要求很难被采纳,于是他挨家挨户索求签名,由于整片的房屋都已经陈旧了,他肯出面打头阵,大家自然积极响应。
那时还没有动拆迁这一说,老百姓不知道有事可以找政府,总以为小叶的做法不靠谱,签完名后谁也没往心里去。有人见了小叶只是开玩笑地问:政府给你回信了么?我们这里啥时动工啊?小叶一脸认真地说:不要着急,这事会有结果的。邻居听他这么说忙调侃道:这话还是跟女朋友说吧。巧的是我们这片住宅区正好在政府改建的规划里,只是改建的时间没这么快,小叶的信起到了催化作用,没过多久,我们这片住宅区真的动迁啦。
记得那时的动拆迁方案很简单,要么搬出原址直接住公房,要么在外租房过渡一段时间,等新房子完工后搬回原址。新分配的房子比原来略大,结婚户的面积适当增加,动迁方案基本得到大家认可,动迁工作很快结束。两年后,新建的六层公房完工,大家根据分配方案搬进新房。因为原先的房屋太简陋,大家都盼着搬新居,都希望能够早点扔掉马桶和煤炉,故而从动迁到搬进新居,大家都非常配合,没有太多纠葛,没花太多时间,我们的居住环境便大为改观。当老邻居们搬回原址,大家又像过去那般热络,延续的弄堂情结连接着新老居民,彼此相处得其乐融融。只可惜十多年后,地铁延伸过来,为了给地铁车站让道,我们被迫再次动迁,只不过这次回不到原址了,老邻居们各奔东西。
近三十年来,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因为掺入的元素多了、复杂了,动拆迁的要求和难度也增加了,经常看到动拆迁过程中的闹剧和悲剧。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第一次动迁,前后一比较不难发现,那时动拆迁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虽然新房面积不像现在成倍增加,动迁户到手的费用也并不可观,但因为老百姓信任政府,看似难办的动拆迁之事,在当时做起来非常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