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专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眼中的昆剧表演艺术家沈昳丽(上)
~~~——我眼中的昆剧表演艺术家沈昳丽(上)
~~~——我眼中的昆剧表演艺术家沈昳丽(上)
~~~——我眼中的昆剧表演艺术家沈昳丽(上)
~~~——我眼中的昆剧表演艺术家沈昳丽(上)
~~~——我眼中的昆剧表演艺术家沈昳丽(上)
2020年07月20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闺、园中和园外的行走
——我眼中的昆剧表演艺术家沈昳丽(上)

    ■胡晓军

    沈昳丽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昆剧团当家闺门旦,MFA艺术硕士,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理事。第1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师承王英姿,得张静娴、张洵澎、华文漪、张继青、梁谷音、沈世华、王奉梅、王芝泉等多位名家亲授,博采众长。代表作有经典剧目《牡丹亭》《长生殿》《紫钗记》等,原创剧目《红楼别梦》,实验剧场《椅子》《伤逝》《浣莎纪》《一场穿越历史的演奏会》以及“音乐剧场之戏曲风三重奏”《惊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三轮车上的小姐》、交响诗曲《情殇——霓裳骊歌杨贵妃》等。

    致力于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为首位受邀赴BBC录制的中国昆曲艺术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联合颁发的“促进昆剧艺术奖”;积极探索当代昆曲发展路径,以“作者戏剧”的文化理想融情入戏,不断开拓从舞台出发的东西方多元文化视野;推动传统艺术融入生活,创办“昳丽道场”,提出“昆曲是有美感的生活方式”的理念和方法。

    一

    二十六年前,元宵节的上午。上海南市老城厢文庙的祭孔仪式刚刚结束,文艺表演随即开始,第一个节目便是昆剧。临时搭的露天舞台,四四方方、空空荡荡,舞台下的观众坐坐立立、熙熙攘攘。杜丽娘登场了,她容貌姣好,身材窈窕,粉黛薄施,裙裾轻摇,晴光似数也数不清的射灯,随她旋转,共她进退,在她的钗头和鬓尖闪烁,伴她在全上海最古老的建筑前寻梦。有一位青年碰巧在场,本来只想略略张看,不料看着看着,看得呆了,以至于不知风儿是自然如此,还是因她的举手投足而冷暖不定;以至于不知花儿是自然如此,还是因她的低吟浅唱而开谢不停。

    那位青年,就是我。那是我平生所见的第一场昆剧、第一位昆剧演员。那位演员,就是沈昳丽,已在上海戏曲学校坐科八年,即将出落成上海昆剧团的闺门旦。

    虽然出身戏曲家庭,天资聪颖,技艺娴熟,但那时的沈昳丽无论技艺还是经验,都好比未出深闺的杜丽娘。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东西方古典戏剧的巅峰,他们代表作里的主人公,理应是同等量级的存在。别的不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杜丽娘也如此,当年她演的杜丽娘,在我的眼中也如此。

    在沈昳丽的眼中也如此。演了上百遍的杜丽娘之后,她从感觉、发现到终于认定,原来杜丽娘是会跟着每一个演她的演员、跟着每一个不同的生命体而变的。“我能演得像杜丽娘,但我永远不可能变成杜丽娘;我能学得像前辈们,但我肯定不可能照搬不走样。表演艺术应该从忠实的继承开始,再到个性的表达完成。所以,演员一定要找到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沈昳丽的这个见解,不仅是主观的认识,还源于客观的事实——同为旦行前辈,华文漪演的是杜丽娘的典丽,张洵彭演的是杜丽娘的华美,梁谷音演的是杜丽娘的绮艳,张静娴演的是杜丽娘的素雅……“是不是不断地照搬和模仿,就是用功?”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原因是“继承是一种仿旧,毕竟不是真的旧”,演员必须通过娴熟的技艺,将自己的个性注入角色,才能真正赋予人物以活的灵魂,包括思想和情感。

    对传统的认知,对经典的态度,主导了她对前辈技艺的非被动继承,也主导着她对当代昆剧的更主动创造。

    二

    回头来看,沈昳丽所在的“昆三班”注定要在当代昆剧史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展示更独特的形象,这是因为他们面临着比“传字辈”“昆大班”“昆二班”更多、更新的任务——对传统老戏的承继,对古典文本的再造,对当代原创的摹仿,对自身艺业的创建,对当代社会的融入……当然目的只有一个,即对昆剧艺术的广弘繁荣和永续发展。

    因而除了《牡丹亭》,还有《白蛇传》《玉簪记》《蝴蝶梦》《贩马记》《占花魁》《评雪辨踪》《墙头马上》《百花赠剑》……闺门旦的戏,她几乎都演过了;其他行当的戏,她很多也参与了。

    因而还有《潘金莲》。上世纪80年代末的文化思潮,使潘金莲成为戏剧重新诠释的文学人物。“上昆”经过对古本和现存折子戏的整理改编,由梁谷音演出了潘金莲的新意味和新韵味。十年后沈昳丽接棒再演潘金莲,不惟跨了她的行当,更是跨了她的形象和气质。然而演员就是演员,生活中与舞台上的距离越大,就越是一位好演员。通过求教、经过努力,她演出了一个与前辈“和而不同”的潘金莲的形象。这次对当代原创的再创造,不仅使她发现了“表演就像当侦探,去慢慢地发现人物的蛛丝马迹,揭示灵魂的灵光片羽”,而且让她证实了对演绎杜丽娘,以至于演绎所有古典戏剧人物的感觉是正确的:“从暗自摸索到真相大白的整个过程,演员的个性与风格要始终与人物的灵魂相伴随。”

    因而还有《长生殿》。沈昳丽被选定在第二本《霓裳羽衣》中出场。这是杨玉环与李隆基继“以钗盒定情”后,再“以鼓舞固情”的重场戏,唱工吃重自不待言,做工更是重中之重——“霓裳羽衣舞”的成败直接指向能否展示人物的年轻、美貌和天赋才华,能否展现人物正沉浸于超越年龄、伦理、地位的爱情中时的忘我喜悦。为此,沈昳丽遍访各大舞校,收集音像资料,着力摹仿,潜心创造,终将敦煌飞天、西域胡舞和戏曲技艺诸要素融为一体,在直径仅1.2米的琉璃翠盘上由缓趋疾、由疾转烈,于炽热到烈火烹油时戛然而止。这段舞蹈兼具了美妙的观赏性与强烈的象征性,令观众在赞叹之余,生之黍离之悲,从而出色地接续了头本与三本的情感逻辑,成功地诠释出全本《长生殿》的思想主题。

    那些年的沈昳丽,无论技艺还是资质,都好比走进园中的杜丽娘。然而姹紫嫣红开遍,却是乏人欣赏。戏曲长期处于低谷,无人能测它的深度,昆剧最是如此——观众白发比黑发多,甚至有时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沈昳丽和她的“昆三班”同学们似乎“演”不逢时。在那些年里,他们用青春来坚持,用心灵在等待。但这需要定力,需要既来自艺术又来自性格的定力。作为一个古老传统文化品类的守护者,必须既有对艺术的敏感,又有对物质的钝感。不是每个人都如此,但沈昳丽是如此。那时候如此,现在也如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媒体搜索·防疫知识
   第04版:专版·副刊
和一条小路交谈
深闺、园中和园外的行走
1982年,我在虹口人口普查
水巷墨月
景林堂百年记
名人要事
虹口报专版·副刊04深闺、园中和园外的行走 2020-07-20 2 2020年07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