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句成语“逼良为娼”,意思是指强迫良家妇女卖淫,此种行为可谓罪孽深重;上海解放后不久,政府反其道行之,来个“改娼为良”的善举,使7000多名妓女获得新生。这一中外瞩目的故事,就发生在通州路上的“上海市妇女教养所”内。
上海市妇女教养所原址在通州路418号,这里解放前是上海市社会局创办的上海救济院习艺所,是专事收容“黄牛”、扒手、游民的场所。上海解放后,有关部门先后将其改名为上海市劳动生产教养所、难民收容所、上海市第二劳动生产教养所。1951年11月,正式改为上海市妇女劳动教养所。据相关人士回忆,妇女教养所围墙是高高的雪白粉墙,门口不设哨兵,只有两个门房。门楣上镌着一颗硕大的红五角星。进门后是一个大广场,可同时容纳2000人活动。正中高耸着5米高、2.5米宽的大牌子,红字标语十分醒目:“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广场两边是几幢平房,每间房内有28张双人叠床。劳动教养所还有劳动改造的工厂、图书馆、文娱活动室和医务室等。
妓女改造是一个令世界各国头痛的问题,因为她们既是最底层、最苦难的阶层,却又集中了最为复杂、最为卑贱的人性。可有谁知道,就是这所看起来并不显眼的平房,却是使妓女浴火重生之地。那末,上海市妇女教养所是怎样改造妓女的呢?主要采取了三个步骤:
一是检查身体,医治性病。从1951年年底到1958年,教养所先后收容改造妓女7000余名。收容入院的妓女,经体检发现大都患有梅毒、淋病等,发病率高达95%以上。为使她们获得新生,上海市卫生局动员本市性病防治所、上海医学院等10个医疗单位,并邀请性病、妇科、皮肤科专家为她们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当时医治性病的主要药物盘尼西林(青霉素),国内还不能生产,全靠进口,价格十分昂贵。此时抗美援朝战斗正酬,战场大量需要青霉素,然陈毅市长了解后,还是指示: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把她们的病治好!经过几年努力,至1957年底,终于使收容入院的妓女恢复了健康。
二是回忆对比,教育改造。教养所运用回忆对比、阶级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组织参观工厂、农村,邀请劳动模范作报告等活动,破除她们好逸恶劳,享受腐化,消极厌世,自卑自贱等错误思想。如组织观看电影《姐姐妹妹站起来》等形象化教育,引导她们找到沦为娼妓的原因,清算妓院主勾结当局和地方黑势力残酷迫害的剥削账,在提高觉悟的基础上再召开控诉大会。当时,她们抢着上台控诉,有长了杨梅大疮而被老板拖去用烙铁烙的,还有被逼着吃蝌蚪打胎的……说着说着,群情激愤,台上台下,哭声一片。通过大小控诉会,妓女迅速提高觉悟,坚定了自我改造的决心。为培养她们自食其力的劳动能力,教养所办起毛巾、织袜、缝纫、药棉等加工场,根据收容人员的健康状况,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并建立相应的工资制度。这些产品,后来被取名为“新生牌”,有袜子,也有毛线等,由上海百货公司统一收购,全国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当她们领到第一次工资时,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增强了重新做人的希望。
三是区别情况,安置就业。从1953年7月开始,妇女教养所成立审查处理小组,凡疾病痊愈,无恶习;有技术,社会上能接收的,就区别情况,分批安置就业。1953年,上海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游行,其中有一个方队全是年轻漂亮的姑娘。她们就是来自上海市妇女教养所表现突出的学员。不久,教养所还收到了几封来自社会年轻男子的求爱信。这一年临近春节,教养所不少学员被几个大工厂录用为工人。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这无疑推动了收容妓女努力改造,争取早日走上工作岗位的信心。至1958年,全市7000余名经过教育改造的妓女全部安置就业,各得其所,走上新生的道路。
当时妇女教养所由上海市民政局主管,收容改造妓女历史任务完成后,原址改为上海轮椅车厂,专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生产各种轮椅车。进入新世纪,除通州路418号保留“上海轮椅车厂”专卖店外,后面已是一大排高耸入云的商品房高楼。真是岁月随风去,旧貌换新颜。

